垃圾灰造水泥實現規模生產
現代城市日益繁榮的同時,大量的生活垃圾也隨之日益增多。目前對于垃圾焚燒所產生的垃圾灰的處理方式依舊是填埋,填埋垃圾灰不僅要繼續占用土地,而且依舊對地下水和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多年從事水泥工藝、設備和生產研究的五色石研究所總工陳華魁,如今終于將他在 1999年就申報專利的以城市垃圾作原料制造水泥的技術推向了實用階段。
城市垃圾經過分選后,除金屬外的無機物如石子、玻璃、陶瓷片、砂子、混凝土塊等都可以用作燒制水泥的原料。通過分析,由廚房垃圾、紙、塑料、纖維、玻璃、皮革橡膠、陶瓷、石塊、金屬和雜物等組成的城市垃圾,經過焚燒后形成的垃圾灰的成分與水泥生產用的普通黏土質原料成分基本相同,稍加處理即可替代部分黃土原料。不僅如此,焚燒后的垃圾渣作為原料配入水泥生料中,經高溫燒成后,有害物質還可以被分解及化合成無害物質,即便是六價鉻也會被固定在熟料中,最終被固定在水泥石中,既不會溶解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據了解,日本和歐盟各國在利用垃圾灰制作水泥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用垃圾灰制作水泥,對垃圾處理而言,可謂是完全化處理;對資源利用而言,可謂是綜合化利用;對環境保護而言,可謂是利國利民。以 1噸垃圾焚燒成100公斤垃圾灰,燒制1噸低強度水泥添加300公斤的垃圾灰計算,以北京市為例,6個日產700噸的中型水泥廠即可將全市1天產生的1.2萬噸垃圾全部當天處理消化。以此推算,北京城郊近5000個直徑50米以上的垃圾堆即有望被逐步消滅掉。
編后用生活垃圾制作水泥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而將水泥立窯改造成垃圾焚燒爐,則更是為那些未入關停之列的“小水泥”指出了一條絕好的生路。現在的問題是,對于此類技術的推廣,有關部門存在政策滯后及缺乏政策扶持問題。例如,我國目前處理1噸垃圾的費用各地不一,如果有相應政策支持,將垃圾處理費切出一塊給利用、改造垃圾的單位一定補貼,讓水泥廠從中有利可圖,用生活垃圾造水泥的利國利民之舉就會一呼百應,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將由此大大地前進一步。
垃圾和水泥既然可以合二為一,剩下的便是由誰來銜接垃圾處理和水泥生產兩個產業以及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問題了,我們期待著這一問題解決的那一天。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