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綠色礦山生態建設展望
1.1綠色礦山的概念
綠色礦山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在開發礦山資源的過程中用合理的開采方式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科學利用,代表了一個地區礦業開發利用總體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潛力,以及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的能力。綠色礦山廣義是指在礦產資源開采全過程中融入的科學有序性、環境可控性、生態可持續性等因素的理念。狹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旨在護生態平衡、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礦山生態保護。建設綠色礦山主要包括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6項評價指標[2],各項指協作共贏,最終實現生態和諧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從以前的“只開采,不治理”、“先開采,后治理”,實現現階段綠色礦山理念—
——“邊開采,邊治理”。
1.2建設綠色礦山的內涵
國家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現階段將綠色與礦山相結合,表明國家對資源開采行業生態治理、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決心。綠色礦山的發展即以資源合理使用與配置、改善礦區環境、節能減排,使礦山環境生態化、資源管理集約化、企業管理體系化、生產工藝及環保設施生態化[3],注重生態、資源、濟、社會對立統一,實現礦山及資源開采、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于一體,最終實現礦山轉變為綠水青山。
2綠色礦山生態構建
綠色礦山建設應以綠色、環保、節能、生態等領域相結合,其中生態建設是綠色礦山的重要一環,現階段礦山生態構建存在一種較為成功的案例———礦山生態公園。礦山生態公園的種類繁多,大體可以分為以園林景觀化為主的礦山公園、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礦山公園、以生態文化為主的礦山公園等。眾多礦山公園殊途同歸,均是以構建生態環境為前提,賦予礦區以主題,最終實現旅游、生態、文化于一體的休閑娛樂場所。礦區生態建設的基礎是水、土、植被,但它們同時也是礦山開發過程中破壞最嚴重的,礦區最稀缺的資源,如何做好礦區土壤修復、礦區水污染治理和礦區生態重建是礦區生態構建的重要條件。
2.1礦區土壤修復
采礦會對土壤形成重金屬、多環芳炫污染,如果將土壤全部更換耗費財力物力,同時所產生的廢土量較大,處置不當極易產生二次污染。現階段對于土壤肥力較差但污染較輕的土壤一般采用生物降解、土壤改良等方式對土壤進行修復,一般采用粉煤灰、香菇、豆科植物等對污染較輕的土壤進行改良[4-6];對于重金屬污染較重的土壤一般采用降低重金屬離子活性(加入Ca+2化合物)或采用生物吸收(香草、豆科植物、海州香薷)的方式對土壤進行凈化[7]。對于污染較嚴重的土壤采用隔離的方式進行覆土再造,一般采用瀝青對土壤進行隔離,在其上覆蓋干凈的表土用以栽植植被。
2.2礦區水污染治理
礦區水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標是使礦區水源得到補充的同時實現廢水利用和礦區水循環,達到治理目的主要依靠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
1)工程措施。礦區生活污水主要采用氧化溝工藝、生物膜工藝、厭氧塘工藝、好氧塘工藝、污水土地處理系統工藝等進行處理,礦區廢水處理主要采用超磁分離工藝、高效旋流工藝、傳統混凝沉淀工藝等進行處理。
2)植物措施。主要采用人工濕地系統進行處理,人工濕地植物構造主要包含蘆葦、茭白、香蒲、莎草等挺水、浮水和溪邊濕地植物,湖底布設防滲層,污水在經過人工濕地的過程中與這些植物發生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最終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同時滿足綠色生態的要求。
2.3礦區植被修復
礦山建設對當地植被破壞是毀滅性的,礦區開采直接可以導致森林植被逆向演替、濕地面積萎縮、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相對于破壞,礦區植被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逆向過程。
開采結束廢棄的礦山,由于礦區開采造成嚴重的土壤流失,水源涵養嚴重不足,在較多情況下礦區不能直接恢復為林地。隨著多年的水土流失,礦區土壤肥力也遭受到較大的破壞,因此植被恢復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種植先鋒草種,增加土壤肥力,利用自然演替輔助人工栽植的方式進行生態恢復,形成大自然渾然一體的生態修復工程。對于正在運行的礦山,在進行植被恢復的同時應考慮美觀、經濟效益及水土保持效益等,以《煤炭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為例,礦區應按生產區理區、生活區和生態保護區等功能進行分區,同時山植被覆蓋率應達100%。因此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應首先進行功能區劃分,隨后對各分區進行綠化設計,使礦區可綠化區域覆蓋率達到標準。在植被修復過程中,應選擇當地適生草樹種,防止生態入侵。在分區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林草覆蓋率與經濟效益,生態保護區應根據當地實際條件選擇經濟作物;在管理區選擇植物應當以美化綠化為主;在臨近生活區的位置,植被覆蓋區域應優先選擇觀賞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選取植物應選用耐干旱,蓄水保土能力強的植物等等。
生態修復可以選用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但在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能達到相同效果的情況下應優先選用植物措施,對于高陡邊坡直接進行植被修復難度較大,應考慮削坡整形后進行植被修復。由于坡度越大,坡面承雨面積越小,削坡坡度應根據當地降雨量決定,如果降雨量較小,承雨面積應適當增加,即坡度適當放緩。
3綠色礦山管護制度
綠色礦山生態建設需投入大量資金及人力物力,但后期運營維護工作同樣重要。后期管護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建設前養護成本預估。在綠色礦山建設前應充分考慮建成后管護工作的成本及可行性,這同樣是綠色礦山建設能否落地的決定性因素。例如為美化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大量栽植喬木,后期養護形成天價養護費;在嚴寒地區栽植耐寒性較差的植物,導致苗木成活率極低;喬、灌、草配置模式、配置種類混亂,導致灌、草接收不到陽光而大面積死亡等等,這些都會增加后期運行管護的成本。因此在綠色礦山建設時應充分考慮后期養護成本,使生態建設的效果貼近自然狀態,形成生態循環。
2)建設期管護。管護制度應全周期的貫穿于色礦山建設,對施工管理應提出嚴格要求。生態修復不可避免的要進行一些土方開挖及回填,對于高陡斜坡還需進行削坡處理,因此在建設期內應嚴格控制土石方及材料堆放,移挖做填,通過苫蓋、灑水等工作減小揚塵。在建設過程中生態處于最薄弱的階段,應在過程中嚴格控制水土流失,減小災害發生可能性。
3)運行期管護。運行期管護應堅持生態、綠色、環保的理念,綠色礦山建設不應以通過考核評估為目的,通過生態建設使礦山最終達到礦山與自然相融合的景象。管護期間應形成有效的管護體系,主要內容如下:①建立企業綠色礦山管護制度;②成立部門(專人)專職管護綠色礦山,明確責任劃分;③定期對植物種類、植被生長量、植被成活率、植被覆蓋率和土壤侵蝕模數進行監測;④建立健全運行期綠色礦山監控監管,礦山開采與后期運營維護應對立統一,及時補充運行期開采區生態修復措施;⑤實現數字化、系統化的管護模式,提升科技運用能力。
4推進綠色礦山生態建設的展望
新出臺的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要求綠色礦山建設應滿足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企業管理等方面。觀其本質,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最終的目的都是為生態構建服務。綠色礦山生態構建應從規劃、建設、管護全過程實現現代化、科技化,將更多的技術手段融入綠色礦山生態構建中,應實現規劃合理落地、建設嚴格管理、管護高效全面,從最初的只開采不治理,到現在的邊開采邊治理,最終實現規范開采、全面治理、數字化管護齊頭并進的現代化礦山治理體系。
5結語
通過綠色礦山生態建設,礦區自然條件得以改善、生物多樣性得以提升、對周邊影響范圍得以降低,生態建設賦予綠色礦山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因此礦區生態建設是綠色礦山建設最直觀、最重要的一環。綠色礦山生態建設應注重土壤、植被、水資源等生態要素的重構及修復,對綠色礦山生態建設全過程進行監控、監管,將生態建設與數字化管護相結合、與科技化相結合,通過建設科技示范區、農業示范區、景觀生態區等措施,使生態建設不再是單調的種樹種草,最終實現礦山生態建設規范化、產業化。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