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虎山集團江山水泥公司提出濕磨干燒技改戰略
1958年建廠的“江泥”是我國資深國有企業,經過40余年的發展,擁有6條濕法水泥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水泥行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原有生產線設備老化、落后,能耗、價格上的劣勢已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如果說今天的江泥人看到了技改所帶來的可觀的經濟效益,不如說他們早已預見到了技改是企業提高效益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江泥”3號窯“濕磨干燒”技改工程早在1998年就已列入了公司的發展目標。隨著運轉了18年的3號濕法窯“濕改干”技改工程全面展開,千名江泥人以極大的熱情和干勁投入到這場事關企業和自身命運的決戰中。
集團董事長張劍星以他嶄新的發展理念和先進的管理思想,從嚴治廠、科學辦廠,在技改之初,便嚴格的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建立了工程管理框架,組建了工程項目部和項目組,實行項目責任制;在土建、設備采購及安裝上,全部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在浙江省乃至全國尋求合作伙伴,并大膽地利用企業自身的科技力量參與到技改工程中,既節省了投資,又為企業今后的技改積累了經驗、鍛煉了隊伍。
3號窯技改中,除了電腦設備屬進口,其他設備均為國內企業生產。在前后僅用6個月零3天時間,舊線改造、新線安裝就全部完成,創下了工期最短、國產化率最高兩項全國紀錄。工程總投資在經科學論證、公開招標、網絡管理下,采用真空過濾法的“濕改干”項目投資不到國內同類型技改項目的40%,再創一項全國之最。
3號窯“濕改干”技改工程成功后,臺產水泥熟料從原來的384噸/日增加到現在的1000噸/日,噸熟料能耗可降低45%,噸水泥生產成本降低25元,年節約費用700多萬元。然而,在試生產過程中故障頻現,面對太多的“第一次”,江泥人經受了很多考驗。領導班子實行24小時現場指揮,職工吃在現場、睡在窯邊,技術骨干奔赴外省同行企業取經問道,在重新調整和繼續改造工藝后,試生產出現了轉機,窯運轉率從原來的57.2%上升到90%以上,實現了達標最快--第四個全國第一。3號窯技改的成功為“江泥”開拓市場贏得了先機,給“江泥”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為“江泥”的虎山牌水泥執行水泥新標準奠定了技術基礎。嘗到甜頭的江泥人,繼續著他們的技改之路。“濕改干”二線工程又于今年1月破土動工,目前已完成了工程總量的50%以上。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