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立:水泥行業要由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
8月26日,由中國水泥協會主辦的以“保供給穩效益,促創新求發展”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大型水泥企業領導人圓桌會議(簡稱:C12+3峰會)在山東青島召開。亞洲水泥執行長吳中立分享了對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幾點看法。
以下為發言原文:
關于錯峰生產:
一、 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毋庸置疑,而實踐證明,執行錯峰生產對維護市場秩序、穩定行業健康發展、達成環保目標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繼續堅持和不斷完善錯峰生產政策勢在必行。
二、 執行內容建議:
1.建議根據環保排放指標不同制定差異化的錯峰生產政策,不能一刀切。差異化錯峰生產還在政策預熱期,修改后的《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技術指南(2020年修訂版)》方向正確,企業自覺自律向A級企業過渡非常重要。
2.目前各地行業協會發展水平高低不一,同時缺乏政府職能部門的有力引導,易造成錯峰生產執行力度差的區域拖累其他區域,進而引發市場混亂的情形。建議政府職能部門能加強政策引導、介入監管與維系公平。
3.對于不配合的企業,地方行業協會缺乏有效的制裁辦法,建議水泥協會能研擬有效方法幫助地方協會加強管理。
關于去產能:
一、水泥行業仍面臨著產能利用率較低,集中度不高的困局。水泥去產能需要政府多部門協同推進,水泥企業要積極主動參與去產能政策落實,支持市場化創新模式去產能。不斷完善現有政策和措施,推進市場化去產能專項基金設立,加大壓減過剩產能力度,是未來長期要堅持做的努力。
二、 執行內容建議:
1.支持取消跨省置換,提高減量置換比例。建議完善制度,加強監管,避免“僵尸產能”通過賣批文、有關部門監管松弛等原因復活。
2.壓減過載產能重點是環境敏感地區和重污染地區的水泥企業,會因環境負荷總量控制倒逼而逐步退出過載產能,地方政府會以環境問題、城鎮規劃要求企業搬遷或關閉。建議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聯合設立“過載產能”結構調整專項基金,引導“過載產能”有序退出。
3.落后產能必須依法依規關停退出。產業政策明確規定對落后產能執行水、電價格政策,差別化信貸政策,強化信息公開,加強行業自律,媒體宣傳引導,實施聯合懲戒和信用約束。
關于行業發展:
一、水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要形成新動能,在更廣泛的領域上,協調發展,強鏈補鏈,由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行業的發展可以更加的持續。
二、 執行內容建議:
1.行業主管部門盡快規范砂石骨料行業的準入審批制度,合理布局產能,謹防砂石骨料行業步入水泥行業后塵(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無序低價競爭)。
2.行業中擁有豐富資源儲備和全渠道運輸的龍頭公司,建議發揮資源優勢,以創新帶轉型,進一步在物流運輸、商混、骨料等多個產業延伸產業鏈,多元化經營。實現行業強鏈補鏈,拓展水泥企業服務城鎮化建設的特色功能,實現綠色發展。
3.應對外來熟料沖擊方面。發揮大企業集團優勢,積極做好熟料調配,有效穩定并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加強監管,復制成功平臺案例到全國各個區域。
4.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為形成區域化和水泥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打基礎,牽頭組建政產學研金服用的相結合的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來推動水利行業的重大科技創新,提升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5.2014-2019年,國內產能Top10的企業集中度從不到40%提升至了超過50%。由兼并重組帶來的供給側改革,使得行業公司整體秩序得到了改善,在控產以及產業鏈話語權上更加強勢。因此未來結構化兼并重組仍將繼續。建議國家要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水泥行業重組,把資金傾斜到重組里面來,讓重組的企業能夠得到保障,在重組期間平穩過度,給行業降低不良波動。
編輯:敖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