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廢物變水泥生產原料!循環經濟項目釋放多重“綠色紅利”
綏陽煤電錳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是貴州省循環經濟“四個一體化”重點項目之一,十三五期間,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綏陽產業有限公司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改革創新,聚力產業升級,持續釋放項目“綠色紅利”。
據了解,根據貴州省有關環保要求,2014年,原煤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被調整為煤電錳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原“年產30萬噸燒堿、30萬噸PVC(聚氯乙烯)、48萬噸電石、130萬噸水泥熟料以及3×150MW自備電廠”,調整為“年產40萬噸錳系合金、130萬噸水泥熟料以及2×150MW自備電廠”。然而,“縮水”后的煤電錳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依然是當地工業經濟的“頂梁柱”。
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金元綏陽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奮發告訴筆者:十三五期間,公司投資新建兩臺發電機組,一個鐵合金廠,總投資55億,基本達成循環經濟一體化的功能,今年已經達到30多億元產值,比十二五時期多27億多,明年產值預計能達到40億左右。
煤電錳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是集熱電聯產、錳系合金、水泥生產三個項目高度循環的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建成后可實現三廢回收利用零排放,有效實現降本增效。
周奮發介紹:“所謂循環,就是電廠發的電,供給鐵合金廠和水泥廠,電廠發電產生的粉煤灰、石膏、爐渣等都是水泥廠的原材料,鐵合金生產產生的爐渣也給水泥廠用,產生的煤氣可用來作為電廠的燃料。”
水泥分廠是煤電錳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中最早建成的項目,也是整個循環經濟項目鏈條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水泥分廠廢渣堆放現場,貨車、鏟車交替作業,正將一堆堆處理好的鐵合金廢渣送往水泥配料站。
“水泥分廠在整個煤電錳循環經濟產業園當中是最后一個環節,它的作用就是消化我們整個基地大量的廢渣,既保護了環境,也降低了大量生產成本。”國家電投綏陽公司副總經理水泥分廠廠長盛昕這般定位水泥分廠項目的“地位”。
十二五期間,受限于循環經濟產業園未能形成和市場行情低迷等因素,水泥分廠連年虧損,十三五時期,水泥分廠不斷加強精細化管理,通過加強設備運維管理和節能技術改造,提高設備可靠性和運轉率,降低煤耗和電耗,同時將整個項目基地產生的固廢物轉化為水泥生產原料,有效堵塞生產管理中造成浪費的各個環節,充分激發“綠色活力”,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
“面對外部的市場環境,我們嚴格執行和落實國家的錯峰生產政策,做到減少污染和排放,同時加強外部市場的開拓,擴大銷售半徑,增加產品銷量。”盛昕聲稱,截至十三五末期,水泥廠整體盈利近3億元,完全扭轉虧損頹勢。
錳系合金生產車間,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進行現場作業,配料、熔煉、渣鐵分離、取樣、破碎加工……各個崗位忙而有序。在產品裝袋區,多臺天車來回滑行,不停將一袋袋錳合金產品運至指定區域。
錳系合金是煤電錳一體化循環經濟項目中又一項“主打產品”,而國內市場優質錳礦石供應緊缺,是制約錳系合金生產的重要瓶頸,十三五期間,國家電投綏陽公司借力“進博會”平臺,提前“備料”進口錳礦石,并以“期現互補”模式滿足當期生產需求。2018年,錳系合金生產一期項目正式投產運營,首批錳系合金產品銷往國內華中、華東地區,后來,國家電投綏陽公司聯合外包企業,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強化內部挖潛,第二年,年產40萬噸錳系合金項目全面投產。
周奮發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預計會新建三個大項目,一是鐵合金生產的煤氣有四億立方左右,可以用來生產生物乙醇,規模可以達到六萬噸,產值能上10億元;第二是烏江能源公司和我們合作生產LNG,主要是向他們供電;第三是遵義北部城區的蒸汽供暖供熱,提供清潔能源。這些項目建成后公司產值可超過50億元。”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