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綠色礦山,留住“金山銀山”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大量能源、原材料,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近年來,安徽省滁州市加快推進礦山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同時在開發利用環節落實“邊開采、邊治理”,推動綠色礦山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修復治理后的白果洼石灰巖礦
治理前的白果洼石灰巖礦
據滁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人士介紹,該市土地、植被資源挖損破壞主要表現為地下礦山開采引發的地面塌陷和露天開采礦山開采形成的采石宕口、取土坑對土地、植被資源的破壞。
近年來,滁州市不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編制了《滁州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建立生態修復長效機制,到2025年將治理修復廢棄礦山148個,計劃治理面積1354.63公頃。2016年以來,滁州市已完成治理修復任務81個,治理面積617.9667公頃,生態修復取得了明顯成效,多個廢棄礦山重現綠水青山。
8月13日,記者前往滁州市南譙區現場走訪。該區的白米山白果洼礦山恢復治理區是安徽省生態環保督察組反饋要求整改問題之一,于2019年12月底完成治理并通過省級專家驗收。在治理區內,記者對照修復前資料圖發現,曾落滿礦渣的地面經過回填、平整,上面栽種了紅葉石楠、櫸樹、百日菊、麥冬草多種景觀植被,雨水混合地下水在礦坑深處聚積成一處深潭,碧綠的潭水與藍天相映,周圍鳥語花香、蜂飛蝶舞、滿目蒼翠。不遠處的螺螄洼石灰巖礦入口處,一大片的黃秋英在陽光下開得正烈,清澈的山水從側邊流過,折射出粼粼的波光。礦區外原采石廠加工區關停后,現在種植了芝麻等經濟作物,交由區域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
據兩處礦區所在的林場工作人員介紹,經過生態修復后,經常會有野豬等野生動物到附近飲水休憩,灰蒙蒙的礦坑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生態樂園。
除了積極做好生態修復治理,在滁州,落后粗放的采礦生產方式逐漸被淘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滁州市相關部門日常對全市59個在建生產礦山企業進行巡查,督促企業履行好“邊開采、邊治理”生態修復義務。對照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滁州市去年遴選了全椒海螺水泥、鳳陽瑯琊山礦業和滁州銅鑫礦業等三家企業獲國家級綠色礦山企業。
在全椒海螺礦山,記者見到,礦區道路兩側有裝置不斷噴吐水霧以保持路面濕潤,粉碎區、堆料區、生產區之間通過全封閉皮帶廊道連接,減少揚塵污染發生。據介紹,該礦山購入了自帶干濕兩套收塵裝置的環保鉆機,可以有效抑制穿孔過程中的無組織粉塵排放,并對收集的灰塵及顆粒集中放置,另外配備了灑水車、霧炮車、清掃車,在運礦道路鋪設噴水管道,對采礦區最終邊坡、終了平臺、護坡進行大面積覆土綠化,破碎機卸料口三方封閉、粉碎區環境濕化,建設了25000平方米的封閉堆料區、1200米的封閉輸送帶和1500多平方米的封閉廠房,除塵降噪效果顯著。
此外記者了解到,由安徽省綠色礦山工程研究中心與滁州中聯水泥聯合打造的安徽省首個5G綠色礦山示范工程建設項目已于近日啟動,該項目將就礦山安全、環保、智能化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提高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可持續發展。
編輯:敖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