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是是非非再話凝石

《中國水泥》 · 2005-10-10 00:00 留言
  科研學術界一貫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實學術爭鳴過程就是尋求真理的過程。《中國水泥》雜志9月號刊登的“凝石能替代水泥嗎?”一文后,在水泥行業引起較強烈的反響,凝石技術國家863項目課題組專門給《中國水泥》編輯部發來電子郵件,9月13日藍資科技公司在網站上發布了“凝石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和“關于凝石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兩篇文章。與此同時,又有部分專家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向本刊陳述了他們的看法和觀點,現將專家們精華觀點摘編組成專題“是是非非話凝石”。同時,還將楊南如、朱桂林、孫樹杉教授的兩篇文章作為本次討論的背景資料一并發表,供讀者參考。

  圖片說明:《中國水泥》雜志記者探營藍資燕郊基地工業園,藍資集團孫恒虎教授(左二),徐躍峰教授(右一)向記者介紹凝石。

  熱點之一: 信息不對稱  爭論難聚焦

  高長明:今年8月初,有關我國清華大學新發明“凝石”的報道,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8月16日,丹麥史密斯公司總裁發來的郵件詢問,說從我國對外媒體網站下載的有關“凝石”的報道(英文),標題是:中國發明經濟高效的替代水泥的產品。其內容眾所周知,在此不在贅述。這位總裁在郵件中寫道,驚聞該報道后,認為這種新材料應該是成熟可靠的,而且已經實現了工業規模的生產,不久必將對全球的水泥工業產生巨大影響,必須特別重視,關注情況發展。他這幾夜都未睡好,因為這對專門提供水泥生產裝備的史密斯公司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一個莫大的挑戰!還說他與瑞士Holcim水泥公司高層通話時,對方也深有同感。由此可見,這類報道對國外水泥界,的確引起了不小的震驚。然而頗具戲劇性的是,時隔1~2周,他們似乎又都明白過來了,原來這竟是一場虛驚。因為進一步了解的實際情況居然和新聞報道中給他們的印象大相徑庭。這是他們所沒有想到的。

  9月初,中國建材工業協會、中國水泥協會對“凝石”做出了沉默已久的必要回應,《中國水泥》雜志等媒體陸續發表了一些專家的文章。我基本上同意專家們對“凝石”的總體評論。但是作為一個老水泥工作者,很想補充幾點個人看法。

  首先,我認為對于新發明、新材料,原則上應采取科學接納的態度。“凝石”也不例外,盡管它有不少事情做過頭了,但是接納的心態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因為發明人的保密,致使水泥界對“凝石”實質的了解很少。于是只能憑借發明人的文章、宣傳材料和凝石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憑借水泥界自己的理解、經驗、知識、以至想象,把“凝石”置于傳統膠凝材料思維體系之中來進行審視和判斷。現在不妨逆向思考一下,萬一“凝石”就是在傳統凝膠材料思維體系之外呢?或者它是固有傳統體系中某一部分的外延或擴展?所以,在對“凝石”尚欠充分了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絕對排斥。我感覺似乎是,因一方過早且過分的肯定,而引發了另一方同樣地過早過分的否定。其三,對凝石表示歡迎或包容,這絲毫不意味著對其現在所推行的宣傳造勢,不實之詞,急功近利等措施的任何默認、同情或支持。相反地,凝石發明人應該正確掌握科技創業的科學方向和技術途徑才是上策。其四,建議雙方坦誠地進行交流溝通、強勢互補;主持“凝石”鑒定的主管部門責無旁貸地要做好雙方的協調工作,不搞部門排斥,更不要以“保密”為擋箭牌,堵住誠意的渠道。其實,這對“凝石”本身也并非不是明智之舉。請凝石發明人放心,水泥界絲毫無意染指凝石的任何名或利,如果“凝石”最終真能替代水泥的話,屆時我們將會表示祝賀。其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凝石”必須經歷足夠數量、各種環境、長期的結構工程實踐的考驗。唯有科學的工程實踐數據,才能證明自己的適應范圍和價值所在。最后,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國家級的媒體,對這類科技新發明、新材料的報道,特別是國際性的報道,除了必須遵循新聞準則以外,建議有些話不宜說得太滿。這對于我們樹立在科技報道方面的良好國內外形象是有利的。

  王棟民:“凝石”報道沸沸揚揚,當前關于“凝石”的爭論比較復雜,主要是由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凝石”研究者出于保密的原因或者其它無法為外界所道的原因,對外披露的實質性的科研信息和數據很少。大家都在面對一個事實上無法準確把握和定位的一個對象說事,是很難討論清楚的,也很難討論出一個結果,甚至討論到最后都不知在討論什么,變成沒有意義的浪費時間的游戲。總體看來該項目應該說還處于研究中試階段,過高的對這項技術評價和過早的大面積市場推廣,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大了水泥界的質疑與猜測。“凝石”如同是一個“黑匣子”,在沒有打開之前,大家只能是推測與懷疑。這有幾種可能,一是發明者為了保密不想說清楚;二是研究成果屬于階段性的,有些還說不清楚;三是可能不是科學不能說清楚。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凝石”是一個改朝換代的重大發明還是一個“水變油”式的科幻故事,實踐將做出最好的回答。科研成果在試驗室階段可以弄虛作假,在進入企業實戰以后企業和市場將做出最好的檢驗。是真金將發揚光大,是朽木將自生自滅。科研切忌浮躁,扎扎實實地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呼吁“凝石”研究者盡快披露和報道有關該研究的實質性的科學和技術內容(如果有的話),真正能與國內同行交流和對話,進行真正的學術和技術交流,這對凝石研究的健康發展和推廣應用是有積極意義的。一個新的技術和產品要想推廣應用必須在理論上站的住腳,要能夠說得清楚,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是沒人敢用的。技術訣竅可以有所保留,但基本原理是一定要清楚而可靠的。科學是創新發展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請一些正在一線從事相關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就一些實質性的科學與技術問題參與爭鳴,以促進我國膠凝材料科研工作的進步和發展。

  熱點之二:凝石分類應屬哪類材料?

  朱榮躍:凝石應屬于堿激發膠凝材料,這種膠凝材料不是硅酸鹽水泥類的,但與硅酸鹽水泥有著相似的力學性能,重慶建筑大學、南京化工大學等單位都曾開展過以堿礦渣為主的相關研究,我院自20世紀80年代起,也開展了以粉煤灰為主,礦渣為輔的新型堿膠凝材料的研究,1988年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粉煤灰活性激發方法”(專利公開號1034356),在國內率先研制出了堿激發粉煤灰礦渣(FKJ)混凝土,對FKJ混凝土的力學性能、水化機理、水化產物、耐化學腐蝕性及堿-集料反應開展了研究。1996年~2000年,我院承擔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重點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研究”的子專題"堿粉煤灰礦渣混凝土的耐腐蝕性及工程應用“該項目已通過由國家建材局組織的驗收和鑒定。通過該子專題的研究,利用專用外加劑解決了以往堿粉煤灰礦渣混凝土的凝結過快,需水量大,強度低等問題,也證明堿粉煤灰礦渣混凝土在抗硫酸鹽、鹽鹵(MgCl2)、低濃度硫酸、鹽酸等介質的腐蝕方面比堿礦渣混凝土和普通水泥混凝土更好;2001年~2003年我院承擔了科技部“綠色耐腐蝕混凝土排水管的研究”,研制出用堿粉煤灰礦渣混凝土生產“綠色耐腐蝕混凝土排水管”的生產技術,通過了鑒定,產品應用于淮河污水治理工程和其他污水管線中,該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已有多家排水管廠應用該技術,進行了批量生產,產品合格率達到95%以上。

  王棟民:對“凝石”的準確定位很重要,這也是討論的基礎。“凝石”研究者把“混凝土”說成是“土”,把“凝石”說成是“石”,認為“凝石”是“混凝土”之后的一種更高級的材料是不妥的。混凝土簡寫為“砼”,意為人造石,這是常識。“凝石”準確地說應為一個商品名稱,而非一類產品名稱。

  劉紅飛: “凝石二元化濕水泥及其生產包裝存放運輸使用及應用方法”和“似膏體充填用的膠凝材料、料漿及其制備充填工藝”兩項專利,用的膠凝材料是由含鈣的非晶化和微晶化的材料、含堿或硫的激發材料、活性材料、骨料和調節劑組成的,內容上沒有新的東西,時間也晚得多;在其專利摘要中表述的產品特征也非常模糊,如“凝石‘二元化’濕水泥及其包裝、運輸、儲存、使用和應用方法屬于混凝土與水泥制造技術領域”,眾所周知,水泥與混凝土不是一回事,該“凝石”到底是水泥還是混凝土?“凝石‘二元化’濕水泥由‘陰體’(主體)和‘陽體’(配體)組成”的說法也不是行業術語,成巖劑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激發劑。

  林宗壽:所謂“凝石”其實就是“堿礦渣水泥”或“堿激發膠凝材料”,不是新發明。按國家標準制定的水泥命名,不應稱為“凝石”。雖然“凝石”這個名字很好聽,很有創意,但我認為還是符合國家標準規范,叫堿礦渣水泥為好。“凝石”專利共45頁,很長,中心內容是堿礦渣水泥、礦渣微粉,只不過是換了個名字而已。

  孫樹杉:“凝石”就是無熟料礦渣水泥。從“凝石”的專利說明和研發報告等技術資料中可知,“凝石”是礦渣、鋼渣等工業廢渣,加上“成巖劑”磨細而成的膠凝材料。成巖劑組成是Ca(OH)2、CaSO4、Na2SO4、Na2SiO3,或是它們的復合物,因此“凝石”本質上是無熟料礦渣水泥。該技術是重復或優化國內外無熟料礦渣水泥的技術。“凝石”生產工藝是常溫下粉磨而成,細度達不到納米級,因此不可能改變無熟料礦渣水泥具有的強度高,水化熱低,耐溫性好,耐腐蝕的優點及具有大氣穩定性不好、碳化起砂,混凝土液相pH值低,鋼筋易生銹的缺點。因此不能代替硅酸鹽水泥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和道路工程中使用。“凝石”是無熟料礦渣水泥,可作磚等砌筑材料,井下填充材料使用。

  熱點之三:凝石的局限性與完美性!

  朱榮躍:任何材料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堿膠凝材料的發現已有約半個世紀,其研究與應用的歷史也不算短了,但為什么沒有動搖硅酸鹽水泥的主導地位呢?因為任何材料都有其局限性,水泥的強度沒有鋼鐵高,但價格低,不生銹,在建筑、港口、水工中應用比鋼鐵廣,堿膠凝材料生產過程中不需煅燒,無有害氣體排放,力學強度高,甚至超過水泥,但收縮大,由于使用工業廢棄物多,其性能波動大,施工過程難控制。我院盡管對堿膠凝材料的研究較早、較多,但從未在任何場合講過堿膠凝材料將取代水泥,因為堿膠凝材料有一些自身的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解決,從價格上看,堿粉煤灰礦渣混凝土用在普通的結構工程上無法與普通混凝土競爭。

  劉紅飛:國外用該膠結材代替普通水泥生產預應力水槽、樓板、排水管等制品,在建筑工程中有一些應用,制定了相關的標準和規范。我國1997年曾有幾個大學、科研單位組織了訪問團,到應用情況較好的烏克蘭訪問,曾見到堿礦渣混凝土建造的22層大樓,就其總體用量看,與普通混凝土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的研究發現堿膠凝材料特別是堿粉煤灰礦渣膠凝材料的最大優勢是比普通水泥的耐化學腐蝕性好,我們將堿粉煤灰礦渣混凝土用于有一定腐蝕性的場合,利用混凝土制品廠較穩定的生產控制和檢驗條件生產耐腐蝕排水管、電桿等混凝土制品。用堿粉煤灰礦渣混凝土生產的混凝土制品比普通混凝土制品的價格要稍高一點,但比用其他的防腐蝕措施要經濟得多。而從“凝石”的宣傳上看,它沒有什么缺點,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以科學的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事物。

  汪 瀾:地質聚合物水泥具有許多優越的性能,但應該指出的是目前許多相關研究還處于試驗室階段。世界上僅有加拿大一個國家制訂了地質聚合物水泥的國家標準。這一標準詳細規定了地質聚合物水泥的組成配比、施工方法及應用領域。總體上講,地質聚合物水泥只能作為一種特種膠凝材料,并在一些特殊施工領域進行應用。

  地質聚合物水泥在生產和應用過程中均存在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因而限制了地質聚合物水泥的應用。地質聚合物水泥中需要摻入一定量的堿性激發劑。大多數堿性激發劑都有強烈的吸水傾向,進而產生碳化、失去激發作用,并使水泥結塊,強度下降。因此,地質聚合物水泥不能儲存,而儲存及運輸是大宗工業產品不可避免的生產經營過程。有報道“凝石”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以“濕法生產”代替“干法生產”,只能是現場生產、現場應用,結果是回到了小作坊式的“凝石”時代。

  地質聚合物水泥還缺少工程應用實例及相關的經驗積累。早在1983年美國Lone Star水泥公司曾進行地質聚合物水泥的工業性生產。隨后發現的問題還包括凝結時間不易控制;需要采用高溫養護,否則會產生顯著的碳化收縮;用于水泥混凝土生產時,工作度變化幅度很大,無法控制;高性能的地質聚合物水泥原料成本也較高。該公司最終停止了地質聚合物水泥的大宗生產。

  “凝石”也會具有地質聚合物水泥的一些缺點,在近期不可能得到廣泛的工程應用。地質聚合物水泥具有許多優越的性能,相信通過廣泛深入的研究,可以克服其一些固有缺陷,應用領域也會得到增多。“凝石”的研發首先是應回到地質聚合物水泥現有的科學研究體系中,摒棄一些晦澀文字術語,通過深入、細致的科學研究及工程應用實踐,建立相應的膠凝材料生產和應用,以完善其科學體系與規范。相信于國于民有利的事會被大家廣泛接受的。

熱點之四 礦渣水泥、地質聚合物?

  汪 瀾:“凝石”是一種什么材料?應該由提出“凝石”的專家作詳細、準確的說明。但從有關媒體報道的信息來分析,“凝石”是一種堿激發材料、屬于地質聚合物水泥的范疇。我們可以把“凝石”和地質聚合物水泥作一個簡單的比較:“凝石”以高溫固體廢棄物為原料,主要包括粉煤灰、自燃過的煤矸石、高爐渣等;地質聚合物水泥的主要原料是一些工業排放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礦渣、粉煤灰、赤泥、煤矸石等。“凝石”中需要加入少量的復合成巖流體或“成巖劑”,地質聚合物水泥需要加入少量的堿性激發劑,如硅酸鈉等。“凝石”采用低能耗、無污染的“一磨”清潔制備工業模式;地質聚合物水泥的生產是單一或多種原料與堿性激發劑進行混合粉磨。“凝石”的特殊性能包括高耐久性、高抗凍融能力、有害固體廢棄物的固化處理及較高的抗壓強度;地質聚合物水泥在10%的硫酸溶液侵蝕條件下,每天質量損失小于0.1%;180次凍融循環后質量損失小于0.1%、強度損失小于5%;地質聚合物水泥致密性好,可以用于核廢料及其他含重金屬廢棄物的直接固化處置;地質聚合物水泥28天齡期的抗壓強度可超過90MPa。“凝石”的水化和硬化可以根據“仿地成巖理論”解釋。地質聚合物水泥的水化和硬化是在堿性介質中原料中的硅氧鍵和鋁氧鍵發生裂解,然后再通過新的硅氧鍵、鋁氧鍵的形成以聚合成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石狀體。例如,在高濃度鉀、鈉離子存在條件下,高嶺土就會轉變為沸石,即成為一種巖石。這里的“成巖劑”應該認為是堿性激發材料。

  林宗壽:根據 “凝石‘二元化’濕水泥及其包裝、運輸、儲存、使用和應用方法”專利申請說明書中權利要求書第1條的陳述,我們可以看出,“凝石”是由二部分組成,陰體的成分為:CaO、A12O3、SiO2、MgO、Fe2O3;陽體的成分為:CaO、SO3、R2O。再看看陰體和陽體是如何生產出來的。根據孫恒虎專利權利要求書第4條、第7條、第16條、第17條、第18條,可以看出“凝石”實際上是由各類廢渣、石膏、石灰、堿、熟料以及部分調凝劑組成。這實際上與堿礦渣水泥的組成是一樣的,當然也不排除采用適當的配比,使得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可能。如按水泥命名原則,我認為應以水泥主要組分的名稱加活化材料的名稱命名較為合適,所以,“凝石”應該屬于堿礦渣水泥中的一個品種。

  朱榮躍:藍資集團公司目前推出的“凝石A”,就是采用30%的水泥熟料并用凝石技術(采用成巖劑)生產礦渣水泥,它與以往的高摻量礦渣水泥又有什么區別?從他們的宣傳材料上還看不到有實質性的技術創新,缺少與其他膠凝材料的技術數據比較。

  王棟民:“地質聚合物”與“堿礦渣水泥”嚴格說來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物質,在目前則常常被混為一談。“堿礦渣水泥”本質上來講還是一種水泥,其水化產物為不同聚合度的水化硅酸鈣,聚合度n一般為2-10的混合物,所以總體上來說是仍是一種低聚物(更專業的說法叫齊聚物)。而“地質聚合物”,又稱“礦物聚合物”,國外稱之為“geopolymer”,是一種無機高聚物。真正意義上的“geopolymer”它的聚合度n應該在500-1 000之間或者更高。它是一種三維網狀結構,由鋁硅玻璃體材料在堿的作用下使其中的玻璃體發生硅氧鍵和鋁氧鍵的斷裂,形成一系列低聚硅氧四面體和鋁氧四面體單元,這一過程稱為“解聚”,隨后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低聚硅氧四面體和鋁氧四面體單元會重組聚合,形成具有無定形特點的三維網狀結構的無機礦物聚合物。這種結構主鏈由-Si-O―Al―O―Si―O―組成,主鏈中由于Al代替Si而引起的網絡結構中的電價不平衡由K+、Na+離子來平衡,同時K+、Na+離子在網絡結構中也變成受電價約束的非自由離子(牢籠結構)。這種無機聚合物的結構與具有三維網狀結構的工程塑料具有很相似的結構,后者是碳碳主鏈,而無機聚合物是硅氧鋁主鏈,所以從主鏈結構上看無機高聚物應該比工程塑料具有更優異的性能。嚴格來講,礦渣由于含CaO不能形成這種結構,而粉煤灰、煅燒煤矸石、偏高嶺土是具備條件的。從“凝石”研究者對“凝石”披露的極有限的資料分析來看,“凝石”應該是介于“堿礦渣水泥”和“地質聚合物” 之間的一類產品,更偏向于前者。

  熱點之五:科學研究與推廣、應用

  朱桂林:“凝石”技術在未進行全面的耐久性試驗,工程實踐及未有相應產品標準和應用規范的情況下,不宜與鋼鐵企業簽訂項目建設協議,以免對企業進行誤導,給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鋼渣、高爐礦渣、粉煤灰生成過程,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完全不同,水化機理、水化產物、膠凝性能相差很大,“凝石”技術中“成巖劑”對不同工業廢渣激發作用會差別很大,希望發明人提供試驗數據,并以嚴肅和科學的態度進行客觀的宣傳介紹。水泥質量關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壽命,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材料。一個新水泥品種或膠凝材料應在充分的技術數據,長期使用效果及相應技術標準規范的基礎上推廣應用。建議“凝石”技術課題組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其材料性能,明確適用范圍。對其科研成果進行客觀的科學的嚴肅的評價,將有利而無害。

  朱榮躍:這類膠凝材料的相關技術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在改善堿膠凝材料的收縮、可施工性,減少泛堿現象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研究堿膠凝材料各組分之間的相互匹配關系,應用性能更佳的激發劑,引入改善性能的外加劑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可用做膠凝材料的廢棄物主要有粉煤灰、煤矸石、礦渣等,其原材料雜,來源不穩定。我國的年粉煤灰排放量近2億噸,煤矸石的排放量也有1.5億噸,礦渣產量約1億噸,但各地的廢棄物性質差別很大,應用時,需要較好的檢驗控制手段,礦渣的活性最好,但排放量不大,目前大部分都被水泥生產所用,少量用于混凝土,今后來源會比較緊張;粉煤灰的活性差些,利用量不高;煤矸石的性能通常比粉煤灰還差,今后要加強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激發劑的成本會不斷降低,堿膠凝材料的應用面會逐步擴大。

  劉紅飛:從藍資公司介紹的情況看,“凝石A”就是礦渣水泥,價格比普硅水泥低些,但比復合水泥高。不能拿自己52.5級的強度,32.5級的價格和別人42.5級的水泥作比較。推廣使用問題,首先應找準應用點。堿粉煤灰礦渣混凝土價格較高,施工難度高,普通建筑施工就不適合,適合有耐腐蝕要求的混凝土制品;摻有較多粉煤灰、礦渣摻合料的低水泥用量混凝土可用于廣場、地磚等非結構工程中,經實踐檢驗能確保收縮性、護筋性等耐久性后逐步在基礎工程和其他工程中推廣。一種新材料的推廣必須經過大量的工程實踐,需經過試驗研究、制定規范、設計、施工等許多環節,這些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一兩個單位的幾個人所能完成的。堿膠凝材料及低水泥用量水泥利用工業廢棄物符合環保政策,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在技術可實現的條件下,擴大工業廢棄物的用量,降低水泥熟料的使用,是混凝土未來的發展趨勢,它需要我們實實在在的努力,而不是靠炒作幾個新詞匯、夸大所謂的自主知識產權就能完成的。

  諸葛培智:工業廢渣在水泥生產中有著廣泛的利用,不僅有礦渣水泥,而且有雙摻(礦渣、粉煤灰)的復合水泥。對此,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做過大批量試驗,在商品混凝土中也做了大量利用工業廢渣的試驗。通過實驗室實驗,再進行中試,再到試點工程,設立標準,通過專家嚴格論證鑒定,之后才能推廣使用。上海建材集團和同濟大學聯合的產學研技術中心對凝石也曾討論過,基本認為提供的數據還很不夠,很難對凝石能下什么結論。根據經驗,如要作為結構性材料,凝石還要做很長的工作。凝石產品抗壓強度很高,其抗折強度不會高。上海市對新材料的使用十分慎重,但對新材料的推廣力度一直很大,態度既積極,又很慎重。如與德國易通合作生產加氣混凝土產品。上海市就將德國標準消化為上海標準、規范、圖集。先找試點小區,對2個標準的材料進行連續12個月的測試,再放到試點建筑物作試點。現在才正式采用,這已歷時7年。但目前還不能在承重結構中使用。沒有標準、沒有示范線的材料,不要說在重大工程上使用,就是在一般工程上也不會使用的。□ 

專家簡介

高長明  1955 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化工系水泥工藝專業,長期任職于中國知名的水泥工業設計院及世界著名的水泥裝備與工程公司和大型水泥企業,從事水泥工業的設計研發、生產管理、發展預測、技術咨詢等工作逾50 年。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建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近200 篇、專著3 本、合著5 部。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級高工,現任丹麥F.L.史密斯公司中國代表處高級技術顧問、美國ICR《國際水泥評論》雜志亞太地區高級編審、《中國水泥》雜志編委。

諸葛培智  教授級高工。原上海建材集團董事、副總裁兼總工程師,現任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上海水泥協會會長、上海建材協會副會長、上海硅酸鹽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建設科技委委員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孫樹杉   教授,1962 年畢業于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學院。畢業后分配到原冶金部建筑研究總院冶金渣研究室從事冶金渣處理和利用的研究、設計和技術開發工作。現任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固體廢物處理利用研究室主任工程師,兼任中國水泥協會鋼渣水泥分會理事長,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冶金渣開發利用委員會副秘書長。長期從事冶金渣處理和利用的科研和技術推廣,曾主持完成國家和部委下達的關于工業渣處理利用的科研課題20 余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 項,撰寫了有關科技論文100 余篇,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公開出版刊物上發表。主持全國50 余家企業建設鋼鐵渣處理利用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指導和技術服務。舉辦全國性工業廢渣的處理及綜合利用學習班近20 次,培養了千名專業技術骨干并廣泛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合作。

林宗壽   1982 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建材系,1985 年6月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研究生畢業,1990 年從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進修回國。現任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主要從事水泥化學及計算機應用的研究。截止2000 年底共獲發明專利權10 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 余篇,主編《無機非金屬材料工學》教材一部。專利項目“高爐礦渣活化技術”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優秀成果獎及全國專利成果博覽會金獎。“土壤固化劑冶” 、“ZS 高效水泥助磨劑” 、“礦渣微粉生產技術”等一系列應用研究成果已在全國推廣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劉紅飛    教授級高工。1984年武漢建材學院膠凝材料及制品專業畢業,從1984年至今在蘇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從事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2001~2003年為科技部項目“綠色耐腐蝕混凝土排水管的開發研究”的負責人,多次獲得部省級科技進步獎,現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耐久性專業委員會委員。

朱榮躍  教授級高工,1982年7月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筑材料與制品專業,在蘇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參加工作,從1996年1月起任院長至今,東南大學特約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負責部級技術開發研究項目兩項、蘇州市科技開發基金資助課題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兩項,另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現兼任中國硅酸鹽學會理事,中國水泥制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全國水泥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及國家水泥混凝土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等職務。

汪瀾   留美博士、美國注冊土木工程師。1978年入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學習,獲學士學位(1982年)和碩士學位(1986年),此后任武漢工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助教、講師、副教授、特批教授。長期從事水泥生產和混凝土應用技術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等項目10多項,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曰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獨撰有《水泥工程師手冊》、《水泥混凝土原組成、性能、應用》等多部著作。此期間曾與國家教育部門派遣赴英國和美國學習、工作,并獲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學位。

王棟民   現任中國礦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 年至2003年期間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該院水泥科學與新型建材研究所助工、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水泥品種室主任、教授級高工等職。1985年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88 年武漢工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2 年8 月畢業于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材料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現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外加劑專業委員會委員,混凝土耐久性專業委員會委員,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專業委員會委員。自1995年以來在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在水泥混凝土材料研究方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完成國家、部委、院校下達的科研項目10 余項。其中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三等獎一次,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一項。主持《混凝土泵送劑》國家建材行業標準制定,目前在從事粉煤灰基礦物聚合物(geopolymer)的相關研究。

朱桂林    高工,碩士生導師,畢業于南方冶金學院,后就讀南京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碩士。多年來一直從事鋼鐵渣處理和綜合利用科研開發工作,主持負責完成省部委下達的關于工業渣處理利用的科研課題10 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其中發明了鋼渣礦渣水泥、鋼渣道路水泥等水泥品種,并負責標準的制定,長期深入基礎進行技術開發和推廣。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 項。近期承擔科技部下達“冶煉渣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冶金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標準體系”的國家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論文40 余篇。(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4-04 16:10: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曲阳县| 南丹县| 富源县| 南陵县| 苏尼特左旗| 会昌县| 开化县| 军事| 静安区| 丰原市| 汝城县| 南投市| 彭阳县| 洛南县| 京山县| 武功县| 秦皇岛市| 恩平市| 名山县| 巍山| 特克斯县| 河间市| 大足县| 霞浦县| 长寿区| 平湖市| 抚顺县| 马边| 三亚市| 甘南县| 磴口县| 甘洛县| 梧州市| 金溪县| 松溪县| 景泰县| 宜都市| 库尔勒市| 沅陵县| 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