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投霍林河礦山“變裝”成花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近年來,國家電投內蒙古霍林河南、北露天煤礦大力實施礦山生態修復,重現碧草藍天的美景。由于生態環境的改善,臨近礦山居住的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大大提升。
國家電投霍林河南露天煤礦中內排土場治理前
在國家電投霍林河南、北露天煤礦生態修復現場,如今的南、北露天煤礦生態修復區域天空一碧如洗,礦山綠意盎然,煤礦周邊遍布了沙棘、紫花苜蓿、小葉錦雞兒等大片植被。
國家電投霍林河南露天煤礦中內排土場治理后
南露天煤礦總工程師王京偉介紹,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以“打造我國北方高寒地區綠色礦山標桿”為工作目標,邀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編制生態修復專項方案,加大礦山生態修復資金投入力度。
“參建方采取大量土壤、物種數據,在實驗室開展模擬自然環境種植實驗,確定了土壤改良方案和多種適合本地區生長環境的一些耐旱、耐寒、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鄉土物種。與此同時,將自然安歇角削減至30度以下,完成防排水工程減少水土流失。2018-2019年,南、北露天礦累計投入資金已達2.65億元,采用業內新措施完成2074畝礦山復墾。”王京偉說。
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遇難點 探索六大修復治理工程
高寒地區固有的氣候、土壤條件,仍是制約整體治理進程和質量的瓶頸,給生態修復治理工作帶來挑戰。南露天煤礦生態環保部主任李苗苗表示,該區域干旱少雨,無霜期短,每年僅有3個月的無霜期,11月份至翌年3月極寒天氣達到零下37度,導致幼苗成活率低,難以在短期內達到修復效果。
對此,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實施了“覆土整形、供水系統、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以及澆灌系統”六大修復治理工程。按照“明渠暗窖,打造海綿式排土場;外排內蓄,建設生態型露天礦”理念,以“工程措施為輔,生物措施為主”為技術路線,打造出“自維持、免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方案,得到行業專家肯定,對解決我國北方礦山生態修復中存在的土壤貧瘠、無霜期短、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等問題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生態修復效果顯著 礦山“變裝”成花園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國家電投的礦山修復效果顯著,改善了此前“重發展、輕環保,重效益、輕投入”的問題。國家電投將生態修復工作納入生產環節,有效彌補了對當地帶來的生態損害,家住北露天煤礦周邊六十棟小區的居民張佳桐表示,礦區未治理前,周邊環境風沙較大,灰塵很多,每天地面和桌子都要擦上好幾遍,前年開始治理后,空氣質量變好了,風沙問題得到改善,開窗通風也不再進灰塵。
國家電投實踐中始終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由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運營的全國首個循環經濟產業集群——霍林河循環經濟帶,以“用煤發電、用電煉鋁、以鋁帶電、以電促煤”高效、清潔、低碳模式。
編輯:敖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