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浙江新型水泥企業的瓶頸
8月31日下午,浙江省經貿委發布了全國水泥行業內第一個針對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的管理條例——《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管理規范》。《管理規范》針對新型干法水泥的生產實際,從生產工藝、質量、設備和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等方面,提出了專門的管理要求和技術經濟指標。為了了解這個《管理規范》出臺過程,中國水泥網特地走訪了浙江省經貿委建材冶金煤炭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叢培江。
邵俊:浙江省經貿委在浙江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上下了不少工夫,這次又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編制了《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管理規范》,請問叢主任,制訂這個條例的背景和出發點是什么?
叢培江:十五期間,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有了相當快的發展,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0年以來,共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69條,形成年生產能力6000多萬噸,其中日產4000~5000噸生產線12條,日產2000~2500噸生產線30條。同時拆除機立窯313臺,壓縮落后生產能力2000多萬噸。預計到今年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占水泥總生產能力的比例將達到80%以上,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雖然在產能上,新型干法水泥已占據了相當大的優勢,但從效益上說,并沒有真正發揮出它的優勢來。浙江絕大部分新型干法水泥企業都是由立窯企業轉型而來,仍在沿用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與先進生產工藝的要求不相適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不僅與國內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且企業之間的差異也十分明顯。在同樣的設備條件下,有的企業新型干法水泥平均每噸熟料熱耗105公斤標準煤、電耗65千瓦時、28天抗壓強度65 MPa(兆帕),而有的企業這三項指標卻分別為130公斤標準煤、80千瓦時、53 MPa。這些差異,明顯反映出企業管理水平的差距。水泥生產成本的60%在能耗,抓管理、降能耗,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這些問題都得不到重視,因為只要生產出來了,就能賣出去,利潤自然也同步增長,企業的重心都放在擴大產能上,最好超產越多越好,煤耗、電耗就算高一點都可以從產量上得到彌補。比如有的日產1000噸的生產線,超產到1300噸,導致設備運行的負擔很重。然而現在的形勢大不相同,隨著市場價格不斷下滑,原材料價格又持續上升,提高產量反而降低了利潤空間,這就迫使企業從內部挖掘潛力,從降低成本上著手,而不是一味地提高產量。并促使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真正轉變觀念:從以產量為重心,到以效益為重心,做大做強。市場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在好的時候,大家可以一哄而上,而到不好的時候,就必須面對困境,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經濟技術指標,這樣才能建立起核心競爭力,不管今后市場有怎么樣的變化,也有辦法去應對。
從行業角度來看,按目前全省水泥需求量和噸熟料熱耗平均122.96公斤標準煤、電耗70.97千瓦時計算,如果達到《管理規范》規定的5000噸窯的能耗水平,即平均每噸熟料熱耗107公斤標準煤、電耗65千瓦時,每年可節約煤炭137萬噸,節電3.58億千瓦時。在當前煤炭和電力供應偏緊、環境承載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強化管理、降低能耗,對水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邵俊:《管理規范》規定比較詳細的技術經濟指標,這些指標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是怎么制訂下來的?
叢培江: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在目前是最先進的,可是在實際情況中,有的企業各項技術指標卻不高,不僅與國內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同是浙江企業之間的差異也十分明顯。我們在制訂的時候,參考了國內外先進企業的指標,并根據浙江的現狀,最后定下來。比如噸熟料標煤耗(kg/t),以日產5000噸的生產線為基準,國際先進水平是107kg/t左右,就以此為上限,日產2500和日產1000噸的生產線再依次提高一些。我們對電耗、勞動生產率、窯齡等都作了要求,唯一沒有要求的就是產量,因為現在的生產線達到設計產能都不成問題。
這些指標當然也會有不斷的修訂,畢竟是第一次制定《管理規范》,還在試行階段,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只是起個引導作用,讓新型干法水泥企業能夠借此提高管理水平,讓企業之間進行敞開的交流,把好的經驗帶給大家。隨著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規范》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的。同時,我們也會作好培訓、宣傳的工作,把它貫徹到各個企業里。
邵俊:浙江水泥行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大家都有目共睹,不過現在受到宏觀調控和市場的影響也比較大,經貿委對此有什么措施嗎?
叢培江:這樣的情況是預計到的,不過沒想到會這么嚴重,當前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對行業管理部門來說,正好順勢而為:在市場好的時候,鼓勵擴大新型干法水泥產能,控制落后工藝的產能擴大;當市場不好的時候,就加大落后工藝的淘汰力度。浙江省政府已經提出了在2007年以前淘汰全省所有機立窯的要求。去年以來,在浙江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成投產的時候,正遇到市場需求萎縮、銷售價格下滑,85%以上的機立窯已經停產,我們正好抓住這個時機,以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加速立窯的退出,讓新型干法水泥填補市場空缺。
到2004年底,浙江還有381臺機立窯,窯徑都在2.3~3.0米范圍,生產能力3500萬噸。機立窯和新型干法窯的水泥總生產能力超過1億噸,大于目前浙江水泥市場的需求量。機立窯不加快淘汰,水泥行業的效益難以得到根本性回升。此外,在窯拆掉之后,對剩下的磨機也要注意控制,如果都改造成小粉磨站,總體粉磨能力也容易過剩。
此外,新型干法水泥企業也要轉變觀念,把重點從產量的提升轉變到效益的提升上來,不能再依賴粗放式的管理。目前的市場低迷,正是企業轉型時所付出的代價:新的產能上來了,舊的還沒下去,在這個過渡階段里,導致供大于求,再加上其他因素,造成了浙江水泥市場就象坐上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浙江的現狀也許會在其他地方的明天出現,浙江不過是早走了一步,并不可怕。只要企業真正建立起核心競爭力來,就能應對市場競爭,甚至走出去,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
邵俊:浙江省水泥行業集約化程度還不高,市場競爭比較激烈,未來的走勢會是怎么樣呢?能否預測一下,什么樣的企業能夠做大?
叢培江:目前浙江有水泥企業269家,年平均生產規模才30萬噸,雖然擁有70多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但分布在54家企業里。隨著近幾年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加快,國內水泥大企業抓住機遇,迅速擴張,集約化趨勢迅猛,生產規模達到1千萬噸以上的企業不斷涌現,形成了較強的市場控制和競爭能力。而浙江水泥企業大多數規模仍偏小,總體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水泥是個集約化生產的產業,規模效益非常明顯,提高集約化程度后,可以統一生產、統一營銷、統一物流配置,大大降低物流費用和管理成本。所以企業間的重組、并購、聯合都勢在必行。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引導工作,不過行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還是要靠市場作用,政府部門鼓勵規模大的、經營狀況好的企業做大做強。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只要運作和管理機制搞好了,都有機會做大的。
在融洽的交流中,時間不知不覺地在流逝。最后,叢培江表達了對中國水泥網的期待,他表示,中國水泥網發展也非常快,贏得了大量水泥企業的支持,希望能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上多做些宣傳和引導,幫助企業轉變觀念,提升管理。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