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平:異地產能置換有弊無利
針對今年以來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的實施帶來的諸多影響,有些看法及想法愿跟業界各位探討。
目前水泥行業在各省份其實所面臨的現實狀態基本都是供給大于需求,即使有在國際上進行水泥銷售,但現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也僅只有70%就可以說明問題,而現今由于我國的國力不斷提升,逐步向發達國家邁進,國家對于環保、能耗、二氧化碳減排、礦產資源都有指標要求,所以若單純地將一省的原產能置換給其他省份,其實不只會影響到被置換省份的水泥行業,還將增加各項指標的達成難度并產生各產業間的推擠效應。
以廣東省為例,今年以來水泥市況相對往年良好,但其實當地水泥企業針對原有市場供應并未增加,主要原因是多余產能對于香港市場的支持及對于省外子公司的熟料保供,加上以往北方市場及廣西市場因政策、環保因素和當地市場需求的增加,而相對減少對于廣東市場的供應導致今年廣東是相對健康的,所以若有因產能置換而進入廣東的水泥產能則將打破此健康供應鏈。同時廣東省政府對產業結構的規劃是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資本密集型轉化,尤其要推動計算機和通訊產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家電制造業、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這些都需要一定的能耗指標支持,若因異地產能置換而再將水泥企業導入可能產生產業間的推擠效應,這與原先政策所規劃及預定的生產指標不符。故反對異地產能置換,僅可對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的違規建成項目進行異地置換。
無效產能(僵尸生產線)本身存在最大的問題不外乎環保問題、設備老舊、市場需求不足、不合乎法令等因素,若再激活只是將供給過剩問題放置到其他區域,這并不能解決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反而會影響到整體行業的穩定發展,故我們反對無效產能激活。同理,違規新建項目本來就是經評估不適合設定的項目,當然不存在就地合法的可能性,更應該嚴格執法及嚴格督導停產。
水泥行業一直以來是我國建設的基石,無論對于民生建設還是國家建設,其質與量是否能有良好的基礎及市場,對于整個國家的建設都是重中之重,建議違規及無效產能應依國家法令的要求不予設立,而產能置換會直接與間接影響到水泥市場環境的健康,必定要嚴格且審慎評估,避免影響整體行業環境。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