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出現了新上水泥產能項目的苗頭性問題
水泥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有觀點認為,不是國家政策問題,也不是市場問題,水泥產能過剩是嚴重的不正之風和弄虛作假造成的,有的地方甚至已經形成了上下共同造假的利益鏈條。是這樣的嗎?
出現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必要重溫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文件。《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當前,我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主要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一些企業對市場預期過于樂觀,盲目投資,加劇了產能擴張;部分行業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集中度低,沒有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導致行業無序競爭、重復建設嚴重;一些地方過于追求發展速度,過分倚重投資拉動,通過廉價供地、稅收減免、低價配置資源等方式招商引資,助推了重復投資和產能擴張;與此同時,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政策、規劃、標準、環保等引導和約束不強,投資體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不到位,導致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健全,市場機制作用未能有效發揮,落后產能退出渠道不暢,產能過剩矛盾不斷加劇。
從宏觀層面,產能嚴重過剩主要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政策、規劃、標準、環保等引導和約束不強,投資體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不到位,導致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健全,市場機制作用未能有效發揮,落后產能退出渠道不暢,產能過剩矛盾不斷加劇。
從微觀層面原因有仨,一是一些企業對市場預期過于樂觀,盲目投資,加劇了產能擴張;二是行業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集中度低,沒有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導致行業無序競爭、重復建設嚴重;三是一些地方過于追求發展速度,過分倚重投資拉動,通過廉價供地、稅收減免、低價配置資源等方式招商引資,助推了重復投資和產能擴張。
《指導意見》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適度大于需求是市場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有利于調節供需,促進技術進步與管理創新。但產品生產能力嚴重超過有效需求時,將會造成社會資源巨大浪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阻礙產業結構升級。水泥行業與其他產能過剩行業一樣,確實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上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致使產能過剩矛盾不斷加劇。
社會存在嚴重的不正之風和弄虛作假違規上項目,對產能過剩起了推波助瀾作用,但不是造成產能過剩真正原因。也存在地方與企業合計對策,地方為了GDP,企業為了做大規模(包括違規兼并),有關主管部門、設計院、施工單位為了各自或政績或利益,合起伙來作假。但如果將此定性為甚至已經形成了上下共同造假的利益鏈條的結論是不客觀的。如認為(到2017年)水泥產能置換大規模造假,越換越多,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其性質已經超出了經濟發展問題,也是不客觀的。難道是要對產能置換重新審議?難道產能置換已經成了政治問題?
近日,工信部辦公廳和國家發改委辦公廳聯合下發《嚴肅產能置換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的通知》。對當前水泥行業形勢應如何判斷,《通知》指出,(一方面)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出現了新上產能項目的苗頭性問題。苗頭是指略微顯露出趨勢或情況。應該說是剛有或剛有傾向,需要加以防范。如何防范,《通知》要求各地主管部門,從提高認識堅決禁止新增產能、源頭把關嚴禁備案新增產能項目、認真細致從嚴審核產能置換方案和強化監管確保產能置換方案執行到位等四個方面著手。
為從源頭上嚴把關口,嚴禁水泥行業新增產能,防止產能置換弄虛作假,6月28日工信部原材料司委托中國建材聯合會對2016年5月5日國辦發〔2016〕34號文發布以來的水泥熟料建設項目的產能置換方案開展調查。委托事項的時間界線和工作范圍、內容已十分清楚,也不應擴大拓展為對全國水泥產能置換進行核查和調查。
《嚴肅產能置換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禁止新增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工作。這需要對當前水泥行業形勢有正確的判斷。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