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四川水泥行業加快融入“川渝雙城經濟圈”
近年以來,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引領下,四川省水泥行業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以化解產能過剩、推進技術升級和超低排放改造、推廣水泥窯協同處置、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為手段,大力推進傳統建材產業的轉型升級,助推水泥工業由資源消耗型向環保產業型方向轉型,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2019年水泥行業效益創歷史最好水平。
在水泥行業節能減排、超低排放改造、錯峰生產等有力支持下,四川省空氣質量和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19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為89.1%,同比2016年增加10.3個百分點。
新挑戰和老問題
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四川區域節后復工復產延遲,局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放緩,春節后四川省水泥市場需求大幅下降,價格下跌嚴重,尤其是3月至4月市場價格降幅較大,企業經營形勢異常嚴峻。5月,伴隨復工復產力度加大,下游需求較為穩定,加上高速路恢復收費,水泥價格上揚復蘇。總體來看,今年四川省水泥行業整體需求仍呈上升趨勢,但受外圍低價水泥沖擊較大,銷售價格同比大幅下滑,經營效益遠低于預期。另一方面,四川省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等矛盾依然存在,不利于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首先,產能過剩嚴重。四川省現有熟料產能1.28億噸,年產水泥1.91億噸,綜合計算粉磨站使用外圍熟料等情況,實際水泥生產能力更高,今年預計熟料產能過剩31%。
其次,結構矛盾突出。一是產能規模不合理,4000t/d及以上生產線36條,占比僅33%;2000t/d及以下的生產線有12條,占比達11.91%。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低標號水泥占比仍較大,復合32.5水泥淘汰后大部分企業轉產低標號M32.5水泥,低端淘汰不徹底。
最后,錯峰生產困難。一是執行力不夠,部分企業沒有完成錯峰生產任務。去年,30家企業未完成錯峰計劃任務;今年1月至10月,38家企業未完成錯峰任務。二是錯峰生產監督管理有待加強,對于錯峰消極企業的懲處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有“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三是錯峰生產對大氣質量改善和化解產能過剩具有重要作用,但后續錯峰生產方案尚未出臺。
四項建議助推產業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是四川省水泥產業的歷史性契機,也是我們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關鍵窗口期,產業發展必須融入國家戰略,服務于國家戰略,貢獻于國家戰略。
首先,產業政策一體化。我們要抓住機遇,順應形勢,快速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實現錯峰生產、行業監管、物流運輸等政策的一體化,加強川渝兩地水泥企業的合作和聯動,實現產能布局互利、水泥產業共贏,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其次,堅決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從能耗、排放、質量、安全、環保及礦山等多方面提升行業標準,有效淘汰落后產能。二是完善產能置換政策,嚴格禁止跨省置換,嚴肅查處批小建大、虛假置換、重復置換等違規置換行為,建立公開、透明、有效的相互監督機制,堅決遏制產能新增。三是堅持產品高端化發展方向,全面淘汰32.5標號低端水泥產品。
再次,深化錯峰生產政策。一是建議川渝兩地共同出臺差異化的錯峰生產制度,進一步規范管理、加強監督、嚴格懲處,建立聯合辦公和檢查機制。二是對違反錯峰生產規定的企業進行曝光、責令整改,建立錯峰生產黑名單,對不執行錯峰生產的企業取消直購電資格,其產能不能用于置換。
最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踐行綠色環保理念,推進水泥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廣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險廢物等,大幅提高水泥企業綠色礦山占比。二是落實創新發展理念,搶抓新基建機遇,充分發揮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優勢,提升水泥產業裝備水平,努力打造二代水泥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三是發展特種水泥,推廣使用海洋、港口、核電、道路等特種水泥和水泥基材料,為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項目提供優質產品。四是創建“水泥+”產業園,充分發揮水泥企業的集聚帶動作用,引導和支持優勢水泥企業將業務范圍拓展至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固廢危廢處置、預制構件、裝配式建筑、智慧物流等,努力創建“水泥+”循環經濟綠色建材產業園。
(作者系四川省水泥協會理事長)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