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強國建設天津方案發布 海空兩港鏈接全球
7月27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交通強國建設“天津方案”。
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劉道剛介紹,到2035年,天津將基本建成交通強市,基本形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一是放眼世界,海空兩港鏈接全球,建成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樞紐港口和國際航空物流中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00萬標箱,機場旅客吞吐能力達7000萬人次;二是融入區域,兩網三圈暢聯京冀,建成高效率快速網和高品質干線網,形成“京津雄30分鐘城際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時高鐵交通圈”和“3小時高速公路物流圈”;三是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全面覆蓋,雙城間軌道交通30分鐘通達,基本實現建制村10分鐘到公交站、鄉鎮15分鐘上高速公路。到本世紀中葉,設施、服務、技術、管理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實施意見》全面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各階段重點任務要求,精準把握京津冀區域和天津城市發展定位,統籌考慮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區域協同發展、服務經濟社會、方便百姓出行、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等各層次需求,提出了八個方面重點任務:
第一,港口發展志在萬里、世界一流。天津港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區海上門戶、“一帶一路”海陸交匯點、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和服務全面對外開放國際樞紐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天津港視察時作出的“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特別是海運首先要強起來。要志在萬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重要指示要求,天津港一方面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樞紐港,重點發展集裝箱干線運輸,積極發展汽車滾裝和郵輪功能,以“北集南散,北優南拓”為導向優化港口布局,做大做強南部港區現代石油化工產業集群和航空航天配套設備等產業,有序建設北疆港區C段、東疆港區智能一期、二期等一批先進智能化集裝箱碼頭與規模應用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等一批智能裝卸、運輸設備,推進清潔能源利用,實現碼頭岸電規模化發展和便利化使用;另一方面將打造全球配置資源能力突出的國際航運中心,根據7月11日最新發布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評價報告(2020)》,天津排名全球航運中心第20位,排名中國大陸港口第6位,兩年實現10個全球排位的躍升。未來還要重點發展保稅物流、跨境電商、轉口貿易,完善以天津港為中心的環渤海內支線網絡,擴大中歐班列國際海鐵聯運功能,加快建設東疆世界級融資租賃聚集區,發展高端航運服務。
第二,航空樞紐融入區域、鏈接洲際。“區域航空樞紐、中國國際航空物流中心”是國家對天津的核心定位,未來天津航空運輸將以提升三個“能力”為重點實現發展目標。一是提升自身設施能力。建設航空物流園及大通關基地、南貨運區、東貨運區,全面保障貨物處理能力和效率;擴建天津機場T3航站樓和第三跑道,實現“三航站樓、三跑道”運行;完善天津機場周邊集疏運路網,構建天津機場和國家會展中心直達軌道,實現會展經濟和航空貨運發展相互助推、捆綁發展。二是提升運輸服務能力。建立京津冀機場群協同決策和大終端管制機制,進一步優化天津空域環境;重點發展國際全貨機航線,加密至東北亞、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地區的國際航線,帶動客機腹艙貨運發展,實現與北京兩大機場的錯位發展。三是提升臨空產業承載能力。與物流業深度結合,吸引大型航空貨代、快遞公司、跨境電商公司等落戶天津,打造京津冀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與制造業深度結合,吸引電子等適航產業制作企業,做大做強“大飛機大火箭”等航空航天產業;發展保稅物流、貿易展示、金融結算等高端航空服務業,保障航空貨運可持續發展。
第三,鐵路網絡密接京冀、通達全國。客運方面,“軌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2008年就建成了全國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現在已經基本實現與“京津冀”區域主要城市的高鐵聯通。未來將進一步強化京津發展軸、暢通津雄發展軸,打通津承、津滄發展廊道,建設津雄城際、津濰鐵路等高速鐵路。形成京津雄30分鐘城際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時高鐵交通圈。貨運方面,積極承接北京貨運中轉功能轉移,打通徐水—淶源—張家口、津薊鐵路北延等面向西部、北部的國家鐵路貨運通道;建設漢雙、汊周聯絡線和汊沽編組站,優化整合南倉編組站、新港北集裝箱中心站等,全面提高鐵路貨運組織和集疏運能力。
第四,公路網絡內通外聯、廣泛覆蓋。完善路網建設要體現“四個全力支撐”。一是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津石、唐廊二期高速等區域大通道,提級改造津淄、津歧公路等省際接口路,實現與京冀全方向、多通道、高等級互通;二是支撐城鄉一體化建設,強化津濱雙城與各區間輻射連通,加強相鄰新城間直達連通,推進鄉鎮與高速便捷連通,實現全市域、多節點、深層次互聯;三是支撐鄉村產業振興,持續抓好“四好農村路”工作;四是支撐港城交通協調發展,規劃建設天津港貨運專用通道,實現“北進北出、南進南出、過境繞城”快速集疏運功能。提升服務品質要做到“三個融合”。一是推進公路與旅游融合發展,構建“快進慢游”網絡,加強與重點景區、紅色旅游景點的銜接,推動旅游風景道、自駕車房車營地等發展,完善客運樞紐、高速公路服務區等旅游服務功能,健全旅游交通標識體系;二是推進公路與城鄉客運融合發展,發展通村班線、接駁班線,支持旅客聯程聯運預定和支付平臺發展,提供個性化、差異化、主題式、體驗式客運服務;三是推進公路與物流融合發展,深入推廣網絡貨運、甩掛運輸、掛車共享等模式創新,大力發展電商物流、冷鏈物流、大件運輸、危險品物流等專業化物流,加快鎮、村級配送點建設,實現鄉鎮運輸服務站“多站合一、一站多用”。
第五,城市交通快慢有序、富有活力。一方面是構建“活力快網”。加快“織密”城市軌道交通網,推進4號線、7號線等津城地鐵放射線及Z1線、Z2線等津濱連接線建設,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站點600米范圍人口和崗位覆蓋率超過80%;加強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有效銜接,推行“公交+地鐵”優惠換乘,倡導發展城市交通“共享”模式。另一方面是打造“休閑慢網”。優化慢行體系,加密次支路,打通微循環,完善無障礙設施,提高城區濱水空間慢行可達性,有機融合城市綠廊、旅游景點和自然景觀,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慢行綠道,構建高品質慢行體系提升市民休閑健身環境。
第六,交通科技智慧融合、創新引領。推動前沿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有機融合,增強5G、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技術創新應用,加強交通裝備研發制造,加快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積極發展無人機(車)物流遞送、城市地下物流配送。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建設無人碼頭、無人堆場,有序推進鐵路、機場、公路等設施智能化升級。推動交通大數據共享應用,推進構建綜合運輸一體化大數據體系,加強交通大數據在交通出行、運輸生產、審批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增強數據跨部門共享,推進城市交通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加快“出行即服務”系統試點應用。
第七,綠色發展節約集約、低碳環保。嚴格空間管控,強化土地、海域、岸線、空域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復合型通道建設。在雙城管控區建設綠色交通廊道,在生態涵養發展區域探索建設綠色智能觀光輕軌。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大宗貨物年貨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基本實現鐵路專用線接入,全面形成以鐵路、水路為主的大宗貨物運輸新格局。推進清潔能源利用,實現碼頭岸電規模化發展和便利化使用,推動靠港船舶岸電使用100%全覆蓋。推動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車輛全部實現新能源化。
第八,治理體系科學規范、協同高效。這項任務主要涉及完善交通安全應急管理,提升應急救援水平;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建立以信用為基礎新型監管機制;構建綜合全面的人才體系,打造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隊伍,素質優良的交通勞動者隊伍,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培育凝心聚力交通文化,加強鐵路老車站、老碼頭等歷史交通設施保護利用和精神挖掘,營造文明交通環境等“軟性”工作內容。
編輯:彭程遠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