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集中化、市場化、去產能……竭力自救的東北水泥還能怎么走?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發布通知,要求做好2020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堅決防止已經退出的項目死灰復燃。實際上,近年來,國家、地方政府、各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對去產能頻出重拳,然而,在“步步緊逼”下,過剩產能卻總是能“絕處逢生”。
水泥行業作為產能過剩程度較嚴重的行業之一,去產能的壓力也絲毫沒有減輕。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水泥熟料實際產能已經達到21億噸,產能過剩37%。最突出的是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產能過剩已經超過56%。
在此背景下,2019年東北三省和蒙東四個盟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全年完成水泥銷量9944萬噸,同比增長16%,平均價格298元,同比下降32元,全行業虧損57億元,進入五連虧。
盡管東北地區的低迷尚未輻射至全國范圍,但東北水泥的困境若一直持續,勢必將給未來全國水泥行情走勢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
時至今日,值得警醒的是,走到當前的局面是東北不夠積極嗎?在探索去產能的過程中,東北到底做出了多少努力?
產業集中度居高位
近些年,伴隨著周期行業回暖的東風,水泥產品價格也出現明顯回升,這與政策面的環保督察、行業間的并購重組和企業層面的轉型升級等都有密切聯系。
在2015年推出的《水泥行業推進兼并重組的實施意見全文》中就認為加快推進水泥行業兼并重組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將對高質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一方面,由于市場集中度提高,聯合重組將使行業惡性競爭問題得到更有效的解決,為水泥行業實現合理利潤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在推進聯合重組的過程中,龍頭企業將不斷加快技術升級步伐,在逐步改變當地水泥行業大而不強,集中度低,市場混亂等問題的同時,推動行業整體技術和管理水平提升。
縱觀東北,黑龍江省前三強水泥企業(北方水泥、亞泰集團、冀東水泥)占比達到82.04%;遼寧省前三強水泥企業(天瑞水泥、山水集團、大鷹水泥)占比達到50.06%;吉林省前三強水泥企業(亞泰集團、北方水泥、冀東水泥)占比達到86.79%。
總體上,東北三省產業集中度均處高位,甚至在全國范圍內都是領先地位,然而現實卻是,這種卓越的高產業集中度并未能將東北水泥行業從行情長期走低的泥潭中解救出來。作為水泥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的市場之一,東北水泥市場一直以來供需矛盾極為嚴重,市場行情始終長期處于低迷狀態。
市場化去產能困難重重
市場化去產能的本質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加速逼使產能利用率低、生產成本高、能耗高、污染物治理難度大的低效產能退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法則將加速落后產能退出歷史舞臺。其優點在于快速高效,能在較短時間內利用市場“適者生存”的規則徹底淘汰過剩產能,去產能速度快,效果顯著。
然而,對于當前的東北水泥市場而言,全面利用市場化手段去產能將極大提高惡性“價格戰”的發生概率,對水泥企業技術升級、環保改造以及地方經濟、就業等都有著不利影響,甚至對當前全國水泥行業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行情都將帶來更大沖擊。
今年上半年因亞泰未按要求進行錯峰生產而引起的一系列價格風波,就頗有點“撕破臉”后搶奪市場的意味。
今年四月,正處于復工復產、市場節后蘇醒階段的東北水泥價格卻遲遲沒有起色,甚至出現顯著下跌,長春水泥熟料出廠價格下滑明顯。吉林、黑龍江兩省幾大主流水泥集團之間競爭逐漸白熱化。有爆料者稱,此輪沖突的導火索是黑吉地區亞泰集團多條生產線未按要求進行錯峰生產,致使本無多少需求的冬季市場上涌現大量水泥熟料。
對于亞泰等企業“破壞游戲規則”的行為,其他同行表示不滿。在失守粉磨站客戶的前提下,這些企業開始發起進攻攪拌站和大型施工單位市場。作為亞泰集團的大本營,長春及周邊一半左右的市場份額在亞泰手中,自然成為其他企業的重點目標,水泥熟料價格的持續下跌就是競爭白熱化的顯現。
通過此種激烈的市場競爭是否能徹底去除產能尚不得知,但從上述情況來看,此次亞泰未嚴格執行錯峰生產規定,不僅導致了北方、冀東、亞泰等東北龍頭企業出現市場分歧,對東北水泥市場的穩定造成毀滅性打擊。更重要的是,一路南下的東北水泥攪亂了多省市的水泥行情,對更大范圍地區水泥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區域平臺已名存實亡
為加快化解過剩產能,改善市場競爭環境,提升企業獲利能力,2017年以來東北三省水泥龍頭企業在行業協會指導下,紛紛成立水泥集團。
遼寧水泥集團于2017年8月率先成立。2018年4月,隆合建材有限公司開業慶典大會在黑龍江哈爾濱隆重召開,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做實銷售平臺,夯實業務,完善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平臺外企業的整合辦法,最終實現黑龍江水泥一體化,實現全行業受益。”
然而,成立不到一百天,作為隆合建材主要成員的北方水泥即宣布退出。據中國水泥網此前報道,“北方水泥已于近日宣布退出隆合建材有限公司,公司工作人員也已經從隆合建材公司位于哈爾濱軟件園的辦公地址搬走。”盡管后來北方水泥重新加入隆合建材有限公司,但由此可見,市場需求不理想,各企業成員的合作并不牢固。
回到今年,由亞泰集團、北方水泥和金隅冀東三大集團牽頭組建的吉林水泥集團,此前已有傳言有重要成員想要退出,此次價格沖突下,這個組織就變得更加“名存實亡”。身為東北水泥行業的中流砥柱,亞泰集團引起的此次爭端或將波及更多有其參與的聯合公司。
東北如何擺脫困境?
除了上述主流的去產能措施外,東北在產能置換,環保標準等方面都一直較為嚴格地執行各項政策法規,然而所有措施對于緩解東北水泥局勢似乎都效果不佳。可以說,東北已經竭盡全力地積極自救,可最終的結果卻非人所愿。
古人言:欲速則不達。對于水泥行業去產能而言更是如此,并非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徹底越好。在綜合考慮經濟運行、行業承受能力、未來發展前景等前提下,選擇一種合適合理的有效方式才是東北乃至全國范圍內去產能的唯一正確抉擇。但對于東北而言,這個正確抉擇究竟是什么?恐怕只有等待時間來回答了。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