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關于固廢資源化利用需要突破的觀念
2018年6月28日召開的第五屆“井岡山論壇”——建筑垃圾及工業固廢協同處置利用與混凝土可持續發展技術交流會在江西召開,會議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和江西省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協會聯合主辦。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秘書長師海霞在會議上分享了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徐永模會長關于固廢資源化利用方面的觀點(本文為節選部分內容)。
徐永模會長指出,盡管經過了幾十年對工業固廢的處置和利用,我們今天仍然需要突破一些思想上和概念上的問題:
1、固廢處置利用首先是環保問題,其次才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問題。
固體廢物處置利用是資源化利用還是環境保護?如果不從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保護的角度去認識固廢處置和資源化綜合利用的重要性緊迫性,是不可能引起政府和全社會高度重視的。在現行政府管理制度設計下,我們必須把資源綜合利用放在環境保護的法律框架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固體廢物問題首先是環保問題,其次才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問題。
2、固廢處置利用,水泥與水泥混凝土工業責無旁貸
雖然各個產生工業固廢的工業都在積極開展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但是從各種資料可以看到,最終不約而同地都走向建材工業,特別是水泥與水泥混凝土工業,作為其徹底的資源化循環利用的節點產業責無旁貸。
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是水泥混凝土行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產業使命,水泥與水泥混凝土企業應樹立環保功能產業和企業的形象。
3、廢物或資源:技術決定一切
在許多新聞報道中,都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當然是指那些實現了資源化的案列。但是背后都是因為有技術支撐。實際上,沒有技術創新,垃圾永遠是垃圾,廢物永遠是廢物,高值化利廢更無從談起。這是我們需要全社會明白理解的概念。
經過長期的科研開發和工程應用實踐,根據各種固廢的不同特性制備的粉體材料,可在混凝土中作為性能調節型材料(改善膠凝性、提高密實性、改善工作性、提高耐久性等),一些工業固體廢物已經成為實現混凝土某些性能不可或缺的功能和結構組分。
4、高性能化和高值化:天下沒有免費午餐
低值化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路線簡單易行,但走不遠。一方面有一些硬骨頭要啃,沒有更先進更復雜的技術不能取得突破,另一方面,社會需求在不斷升級,價值評估更趨科學,特別是生命周期評價方法,讓我們對低值化利用技術路線的低碳綠色評價有了科學方法。低質量低性能產品的耐久性和壽命周期短,如果以增加一定成本實現高性能,高幾倍的耐久性和生命周期,才能實現真正的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
首先我們必須要開發和推廣先進成熟技術,通過固廢資源化利用制備出高技術含量、高品質的高性能產品。深入研究開發材料加工技術是提升固廢利用價值的必由之路。其次,深入研究開發材料加工技術是提升固廢利用價值的必由之路。
5、全生命周期評價,關鍵所在
必須強調指出的是,處置廢物是需要耗費能源,產生排放的,是會留下“碳足跡”的。
目前對各種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評價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和全面推廣應用,按照過去甚至現行的僅對利廢產品生產和一次性應用的綠色評價方法(例如有關政府部門制定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評價管理規范),是不能科學合理地評價產品的綠色度的。
從科學的角度,按照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評價任何建材產品,就不應忽視材料產品的耐久性,即材料部品的生命周期長度和部品可再重復利用的性能。
但是,往往被忽視的是部品可再利用性和廢物資源化再生利用過程的“碳足跡”。可再利用的基礎在于材料部品的標準化和高性能,廢棄后資源化再生過程就沒那么簡單。
對全生命周期評價的進一步的研究應該回答建筑物怎樣延壽和標準化部品的可拆卸、可再利用率,這不僅對綠色建筑發展,也將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產生重要的影響。建立健全這樣的概念和方法應該不是難事,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必要性和重要性。至于政府是否采用全生命周期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技術方法的建立和完善,這方面我們要加強研究,積極提出政策建議。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