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跨區水泥產能置換現狀一窺:供需不平衡,難以成為主流
2018年1月,工信部下發施行新《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項目,確有必要新建的,必須實施減量置換(西藏除外)。自2018年以來,已公示的水泥產能置換項目有14條水泥熟料生產線,其中出現了3例為跨省產能置換。
表1:跨區產能置換方案
數據來源:各省工信主管部門,水泥大數據研究院
觀察上述三個方案,大致可看出具有以下的特征:產能從小企業向大型水泥企業、從產能嚴重過剩的地區向產能相對不太過剩的地區、從規模較小的產線向大型產線轉移。除八宿縣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外,均是減量置換。西藏是目前唯一可以等量置換水泥產能的地區。
企業層面:有利于優化生產線布局,降低經營風險
目前實踐中,產能置換的項目通常是以小換大,由環境敏感區挪向非敏感區。2000t/d以下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早已是限制類,在去產能的大背景下,不排除未來被作為落后產能強制關停的可能性。截至目前,全國還有200多條2000t/d以下的生產線,占總數的約13%。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已有不少已將2500 t/d生產線列為淘汰對象,建設5000 t/d(或以上)生產線,通過以小換大來規避將來小產線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圖1: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規模(全國共1742條)
數據來源:中國水泥網,水泥大數據研究院
環境保護、生態、文化也是進行產能置換的重要考慮因素。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面積的擴大,早期的很多水泥廠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造成了大氣、水源、噪音等污染,已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通過產能置換新建的生產線轉向市郊,與居民保持衛生防護距離,同時也能更加協調與周圍生態環境、文物遺址等的關系。今年4月,國家領導人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形勢嚴峻,30%的環境風險企業都位于飲用水源地周邊5公里范圍內。5月,江西九江開展“打造長江最美岸線”工作,沿鄱陽湖、修河、柘林湖流域1至3公里的新建水泥項目被列入負面清單。長江經濟帶是水泥行業的重點布局區域,未來隨著環保標準的提高,水泥企業的經營存在一定的環保風險。隨著水泥去產能的深入推進和環保政策的趨嚴,水泥企業可以通過產能置換來優化生產線的布局,降低經營風險。在本區域內可供置換的指標之外,跨區的產能置換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可選目標。
對企業來說,跨區域進行產能置換比同區域內的產能置換挑戰更大??鐓^域產能置換相當于開辟一個新的戰場,進入一個新的區域對于企業來說具有戰略層面的意義,需要考慮到資源、政策、市場、成本、人才、競爭等等各方面的因素,顯然不如在自身業務的區域范圍內進行產能置換便利。相對而言,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在這方面相比小型、地方的水泥企業具有更大的優勢,加速了資源向大型企業轉移。這與上述3個案例中有2個都是由top10的水泥企業主導的這一現象,也是符合的。
宏觀層面:跨區產能置換供需不平衡,未受地方政府歡迎
2014年工信部發布《關于做好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對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改、擴)建項目,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促進產業升級和布局優化、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2015年4月,工信部發布《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中提出:“支持跨地區產能置換,引導國內有效產能向優勢企業和更具比較優勢的地區集中,推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格局。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實施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市場化運作的產能置換指標交易。”2018年的實施辦法中提出,產能置換應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必須實施減量置換產能置換(西藏除外)。從政策的變遷可看出,產能置換的主要任務始終是:1)化解產能過剩;2)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升級;3)有效產能更加集中,優化產業格局。有變化的是政策越來越嚴,從早期的鼓勵到強制實行減量置換,產能置換進入全面減量時代??鐓^產能置換一直都是政策所支持,起碼是不反對的。
在當前水泥產能全面過剩的情況下,除少數省份外,大部分的省份水泥產能都已經過剩,情況相對較好,熟料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有12個,利用率不足50%的嚴重過剩省份有6個。
圖2:各省份熟料產能利用率
數據來源:中國水泥網,水泥大數據研究院
產能利用率在100%以上的省份僅有3個,在不使轉入地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可供水泥產能轉入的空間很小。若將產能相對不過剩的區域也考慮進去,筆者使用2017年度的數據做了粗略的測算,以全國各省均達到合理利用率80%、減量置換比例為1:1.5為標準,全國可轉入與需轉出的熟料產能缺口至少有8300萬噸。實際操作中,置換的比例通常在1:1.5以下,因此跨區產能置換的供需是嚴重不平衡的。跨區產能置換確實能緩解部分地區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但必然要以加劇其它省份的產能過剩為代價。
圖3:各省達到合理利用率(80%)的目標熟料產能變動(萬噸)
數據來源:中國水泥網,水泥大數據研究院
而產能利用率較高的大部分是需求較好、人口密度集中的地區,經濟發展結構良好,對于環保的意識相對也會更強,這些地區是否有動力接收新增的水泥產能?從政府層面來看,跨區的產能置換未受到地方政府的歡迎,甚至有的省份拒絕外地產能進入。4月底,山西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信委分別公布了各自的水泥產能置換細則。山西省對于水泥行業置換范圍表示“用于置換的產能須為山西境內的產能?!睆V西則表示“全區水泥(熟料)鋼鐵(煉鐵、煉鋼)和平板玻璃企業可用于產能置換的指標,原則上應首先滿足廣西區內自身建設的需要,確有剩余的可跨省交易?!鄙轿髯鳛楫a能過剩大省,表示不會接收省外的產能也很自然,廣西對于異地產能置換沒有表現出支持的態度。其他如浙江、湖北等省發布的水泥行業產能置換的細則對于跨省置換產能沒有明確的表態。
綜上來看,筆者認為,盡管跨區產能置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水泥產能過剩、優化企業的生產線布局,但是相比同一區域內的產能置換相比沒有明顯的優勢,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未必會成為主流做法。
編輯:魏瑜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