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再起時,海螺水泥有望上演巨象起舞
前一段時間市場較為瘋狂,但水泥建材板塊卻并不亮眼。業內人士給出的解釋是目前南方汛情耽誤了工程建設,導致相關板塊沒有向上異動,但根據他們調研的結果,隨著過去幾年由環保趨嚴而導致的去產能不斷推進,目前水泥行業的供給已經偏緊,甚至可能出現缺口。而今年經濟整體下行壓力較大,基建還是要加碼進行,隨著下半年疫情和汛情的陸續結束,新開工項目有望帶動水泥板塊景氣上行。
業內人士認為以上邏輯并沒有什么瑕疵,所以今天重點介紹一下水泥板塊的絕對龍頭——海螺水泥。
強周期屬性的水泥行業
如果一個公司正在如火如荼的向上發展,那么往往是整個行業都在上行周期,跑贏行業可以,但要逆行業而動往往是艱難的。水泥行業的周期性屬性明顯,背后的決定因素是基建和房地產周期。帶大家復盤一下過去十年的水泥行業。
2009年開始,水泥開啟了上行周期,而這背后是四萬億計劃的強烈刺激以及寬松的信貸環境下,基建和地產開始輪番發力刺激經濟增長。2008年11月,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與重建汶川地震受災地區,中國政府推出4萬億元投資計劃,直接投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民生工程等領域,這些大家都聽說過。
基建投資與房地產投資先后于2008 年11月以及2009年3月開始提速,在基建地產周期共振下,水泥產能逐漸釋放,與之同步釋放的還有相關公司業績,2009-2011年,海螺水泥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18%、38.04%、40.99%,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35.96%、74.12%、87.38%。
自2010年開始,房地產調控政策開始出現轉向,由刺激需求導向轉變為抑制房價導向,隨后的調控政策接二連三地出臺,調控力度也逐步增大,限貸限購措施逐漸升級,房價快速上漲的勢頭得到抑制,在房地產市場降溫的情況下,四萬億計劃政策的經濟刺激效應也進入尾聲;2010 年-2011年基建投資增速開始放緩,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持續下行。2012年2月開始進入負增長狀態,與此同時,2011年11月,工信部發布《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要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5億噸,2012年全年停產淘汰產能達2.8億噸,為近年最高值。
即便在此情形下,水泥熟料的新增產能供給依然大于停產及淘汰,產能仍處于逐年增長的態勢,在需求乏力的情況下,全國水泥價格持續走低,水泥牛市走向終結。海螺水泥2012年的年報顯示,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5.94%和45.58%。
2016年開始,行業整體開始恢復,從需求端來看,下游地產需求回暖,房屋新開工面積出現回升,商品房銷售面積與待售面積增速差增大,地產行業去庫存 效果顯著。從供給端來看,水泥行業大型企業的合并重組與落后產能的淘汰提升了利潤空間,水泥價格強勢反彈。
注意到,以海螺水泥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明顯跑贏行業整體,根源在于水泥價格上漲階段海螺水泥能夠迅速釋放產能,成本的下降也使得公司的利潤率水平提升。2016-2018年,海螺水泥的營收增速分別為9.72%、34.65%、70.50%,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3.48%、85.87%、88.05%。
從需求端來看,去年水泥產量增速達 6%,是過去5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房屋開工建設增速保持穩定,雖然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出現大幅下滑,但疫情穩定后降幅迅速收窄,客觀來說,地產行業的水泥需求是持續超預期的,并沒有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另一方面,進入2020年之后,基建預期的增強也為水泥行業的需求增添了新的動能,這部分需求有望在下半年集中釋放,在供給端產能不會大幅釋放的背景下,水泥行業的景氣度有望上行,這就是看好的邏輯所在。
龍頭海螺,優勢明顯
海螺集團前身為安徽省寧國水泥廠。“海螺”的名稱來源于寧國水泥廠的海螺牌水泥商標,而海螺牌的命名則選自寧國水泥廠石灰石礦山的名稱“大海螺”礦和“小海螺”礦。1996年,在寧國水泥廠的基礎上,海螺集團成立,總部移至蕪湖,1997年,海螺集團以寧國水泥廠、白馬山水泥廠為主發起成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公司。
根據年報披露的數據,海螺水泥2019年的營收達到1570億,扣非凈利潤為335.9億,營收和凈利潤比華新水泥、山峰水泥和冀東水泥加起來都多,是水泥行業毋庸置疑的龍頭。規模如此巨大的公司,業績卻能在過去十年保持25.22%的復合增長率,堪稱大象起舞。
展開來看,水泥、熟料是公司的主要業務,此外公司也經營建材貿易、骨料及石子等,2019 年,在公司收入結構中,水泥、建材貿易、熟料、骨料及石子、其他分別占 63%、24%、6%、1%、6%。
除了盈利高增長,公司的利潤含金量也非常高,自上市以來,除了2010和2011年,其余年度的凈現比均大于1。過去三年的ROE 分別為19.12%、29.66%、27.03%,在整個A股上市公司中屬于第一梯隊,完全達到了巴菲特的選股要求。
業內人士發現,成本優勢是海螺水泥領先業內的重要原因。2019年公司成本構成中原材料/燃料及動力合計占比達到78.1%。其中原材料主要是石灰石,燃料及動力主要是煤炭和電力,2016-2019 年,公司單噸成本均低于同業16-20元,相對較為穩定。隨著礦山整治,行業噸原材料成本從2016年35元上漲到2019年48元,而海螺水泥早期收購大量廉價石灰石資源,形成了競爭優勢。一方面保證了公司經營的持續性,另一方面低價的石灰石資源帶來公司成本優勢,但成本優勢近年來有所縮小。
除了原材料成本具備優勢,海螺水泥在費用端的管控也明顯占優,公司每噸三費支出長期保持行業領先。根據各公司年報,2016-2019 年,海螺水泥的每噸三費低于行業16-21元,相對較為穩定。
公司三費較低,一方面由于公司在管理效率/人員成本控制上優勢明顯,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較低的資產負債率,使其單噸財務費用低于同業。負債較低的根本原因是海螺水泥資金流充足,根據公司2019年的年報,公司期末現金及等價物余額220.14億元,為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
其中,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凈額為407.38億元,相對 2018年同期的360.59億元增長46.79億。期末貨幣資金為550億,同時期末還持有公允價值高達168億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季度貨幣資金繼續增加至575億,而同期的長短期借款分別為37.55億和25.80億,根本構不成償債壓力。2019年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只有20.4%,是所有上市水泥企業中資產負債率最低的。
不僅是在國內市場領先,海螺水泥也是所有中國企業中在海外實力最強的公司。截止2019年年底,國內水泥企業海外的產能規模為3982萬噸/年。其中海螺水泥、華新水泥、紅獅水泥位列前三,產能規模分別為1094萬噸、487萬噸和 372萬噸。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