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都是一個娘生的,為何32.5水泥不受待見?
繼取消了PC32.5水泥后,今年5月份,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征求《通用硅酸鹽水泥》強制性國家標準第3號修改單(報批稿)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倡議取消PC32.5R水泥。該意見的發布引發了業界的大討論,各大水泥企業、行業大咖、地方水泥協會甚至包括混凝土行業人士都紛紛發聲。會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原因在于牽涉范圍很廣,若意見通過則32.5標號的復合硅酸鹽水泥將會全面停止生產,對水泥行業,下游混凝土、建筑業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家知道,不同標號等級的水泥主要成分都是水泥熟料,區別只在于熟料的比例高低,那為何同是由熟料生產得來的水泥,32.5水泥就如此不受待見呢?縱觀業內各家觀點,筆者認為,32.5水泥犯了三宗大罪。
其罪一:贏了市場,輸了輿論
為倡導全面取消32.5,部分業內人士宣稱發達國家不使用或極少使用32.5水泥,我國的高標號水泥產已經足夠滿足需求,32.5水泥到了可以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根據中國水泥網特約評論員高長明所做的調研,世界上主要的國家都使用32.5等級水泥,占比在8-21%之間不等。據《中國建材報》的報道,截至2016年底,我國32.5級水泥占全部水泥產量的63%,32.5復合硅酸鹽水泥則占全部水泥產量的50%以上,扎扎實實贏得了市場。
我國目前的32.5等級水泥用量占比和主要國家水平相比確實較高,這是與我國國情高度相關的。城市建設是拉動水泥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截至2017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8.52%,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城市化的進程才會放緩。我國的城鎮化道路尚未走完,目前32.5水泥大部分是應用于民用市場和小型工程,對于農村建設來說使用32.5等級水泥已經足夠滿足需求。另一方面,水泥是生產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32.5水泥也能配置出高強度的混凝土,比高標水泥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32.5水泥仍然有大量真實的需求,也符合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其在現階段的使用比例高作為全面取消32.5標號水泥的理由就是矯枉過正了,也有誤導輿論的嫌疑。
此外,有人將32.5水泥等同于低質量,認為其阻礙了水泥工業淘汰落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進程。然而不同標號的水泥是為了適應不同的需求,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實踐中確實存在部分不法廠家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摻雜比,鉆了32.5水泥產品成分檢驗難、粉磨站企業多、監管困難大等漏洞,所生產的劣質產品為建筑工程帶來了巨大的質量隱患,但其后果和黑鍋不應由"32.5水泥"來背。
其罪二:保留32.5符合最廣大粉磨企業的利益,卻不符合部分集團的利益
據中國水泥網統計,截至2018年5月底,全國持有水泥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共3623家,粉磨企業的數量占了其中64%,這其中大部分是生產低標水泥的社會獨立粉磨站。目前大多數粉磨站仍以生產32.5水泥為主,并且依賴于從外部購買熟料,而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在掌握熟料資源的同時,開始逐漸降低32.5水泥的比例,海螺水泥高標水泥占比已經超過60%,祁連山低標水泥占比不足25%。
因此掌握熟料資源的水泥企業與社會粉磨站之間的利益博弈就落在了是否取消32.5水泥上。取消32.5水泥,一方面將會增加生產水泥所需要的熟料的消耗,另一方面會增加社會粉磨站的生產成本,促使部分粉磨站關閉或轉型,行業集中度提高,大型水泥企業將會從中獲益匪淺。
其罪三:去產能磨刀霍霍,粉磨站弱勢群體碰上刀口
自2010年以來,我國水泥行業開始陷入產能過剩的泥潭。早在2012年,國務院就出臺文件要求化解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經歷了多年的政策調控,產能卻只增不減。截至2017年底,全國水泥產能利用率67%,低于合理利用率。2018年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尤其是交通運輸、水利等基建領域投資增速出現較大的回落。隨著需求的下滑,水泥去產能已經迫在眉睫。
水泥不同于鋼鐵、煤炭等行業以國企為主,水泥企業以民營為主,數量眾多,難以統一協調管理,因此去產能任務尤其艱巨。32.5水泥成為眾矢之的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是32.5復合硅酸鹽水泥用量最大,用一道禁令停止其生產,可以一次性砍掉數億噸水泥產能,去產能效果立竿見影;另一方面,社會粉磨站盡管占據最多的數量,但規模都較小,在行業中缺乏影響力,是最軟的柿子。意見中其實還保留了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三類品種中的32.5和32.5R強度等級標準,部分人士甚至呼吁應取消全部32.5水泥。粉磨站若不能團結起來形成聯盟,為自身的利益發聲,最終可能將會淪為轟轟烈烈的去產能行動之下的"棄子"。
綜上,筆者認為全面取消32.5水泥過于簡單粗暴,盡管可以達成去產能的目標,卻不利于水泥產業的長遠發展,也未顧及大量從業者的權益,不利于社會穩定。希望各界人士能夠獻計獻策,是否能夠抓住水泥需求平臺期的機會,在政府、行業協會、各大企業的主導下,實現產能有序地退出,實現行業利益的最大化呢?
編輯:魏瑜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