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產能也將退出 水泥超低排放再緊迫
近日,關于合法產能也將可能退出的說法在各個工業產業間流傳。既然為合法產能,為何還有需要退出的道理?
上述說法來自生態環境部綜合司督察專員夏光,他在7月18日召開的2020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上發言表示,現有很多工業產能,總體上能做到合規生產和達標排放,都是合法產能,但合法產能排放的污染物總量仍然超過當地有限的環境承載力。
因此,為了進一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必須再退出一部分產能。“導出過載產能就是把這部分產能搬遷到環境容量大的地方去。”夏光說。
重視環境容量推進超低排放升級
由于產能規模巨大且集中,即使全部企業都實現了合法合規排放,也會造成超過當地環境容量的現象,這顯然給打贏藍天保衛戰造成了阻礙。早在本世紀初頁,我國水泥行業專家就提出了相似觀點。
觀點認為,由于我國經濟地理區域分布極不平衡,而水泥布局又緊跟經濟發展,所以造成了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水泥企業也更加密集。特別是不少發達地區,無論是工業總體量,還是人口密度都超過了當地環境容量,便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污染問題。
在2018年11月底進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部門發言人也提及了這一概念。“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是我國重化產業最為集中的區域,占全國7.2%的國土面積,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鋼鐵、焦炭、電解鋁、平板玻璃產量均占全國1/3以上。”
這也是我國水泥行業大力推動超低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的水泥行業不同于歐美國家,中國水泥工業體量大,在建材工業中占比較重,所以按照歐美的環保標準來制定中國水泥工業的排放標準并不合適。從環保的角度來講,趨嚴、收緊將是必然趨勢。”全國人大代表劉懷平曾表示。
隨著環境容量這一問題逐步得到重視,河南、河北、安徽等水泥產能大省開始著手修改水泥污染物排放的新標準。“這是綜合考慮的結果,一方面實際情況來看,隨著執法力度和方法的升級,水泥企業基本都可以達到現行的排放標準,要求搬遷理由并不充分。另一方面,水泥行業是不少省份重要的支柱產業,對于財政收入、就業意義重大。實現了超低排放,水泥產業繼續生產理由就更加充足了。”一行業人士表示。
合理產能退出政策、企業如何實現雙贏
除了超低排放,應對本地環境容量超標,短時間內改善環境污染質量,推動企業工業企業搬遷,退出是更為直接和有效的辦法。“導出過載產能就是把這部分產能搬遷到環境容量大的地方去。”夏光說。
2017年底公布的產能置換新規,首次明確減量置換和允許異地產能置換,也為部分地區超載的產能轉移至環境容量大地區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能。
將超載產能轉移,在降低當地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所在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具備早年提出的”騰龍換風“的作用。正因如此,不少地方對于水泥等傳統產業的轉移更加急迫,造成了有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誤解。
如近段時間備受關注的江蘇徐州淮海中聯、南京中國水泥廠、南京江南小野田水泥便存在地方政府與企業溝通不暢,政策不明確的現象。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發生,有行業學者認為這既考驗有關部門政策制定和執行能力,最為重要的是要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提出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企業困難凸顯,亟需進一步聚焦市場主體關切。
對于企業,則要有市場和當地發展的預判性。”企業要服從于當地環境治理規劃,排放總量控制、提出更嚴的排放限值。對于當前達標企業來說,要預判。如處在環境容量吃緊的區域內,或早作改造準備,或競爭力處在下風的早作轉型準備
關注:中國水泥網將于8月25號-26號舉辦2020中國水泥行業超潔凈排放技術交流大會,屆時政府主管領導、技術專家、科研單位、水泥企業、裝備服務商等共聚一堂,共同探討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敬請期待...
編輯:李佳婷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