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噸級航道將達2.5萬公里 水泥不再短腿
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簡稱《綱要》),明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更好落實交通強國建設要求,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到2035年,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公里,內河貨物周轉量占全社會比重達到9%,船舶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實現應收盡收、達標排放。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綱要》的發布,將會推動水泥行業的發展,對區域性的市場做出改變。
航運是水泥運輸最為優良的方式之一。水泥是傳統意義上的“短腿”產品。行業內普遍認為水泥的經濟銷售半徑為公路<300公里,鐵路<500公里,而水路運輸可以達到1500公里左右。相比于公路鐵路高昂的運輸費用,航運也是其中最為便宜的一種,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航運的使用也無法進一步擴大。
據了解,我國內河航運建設與發展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以及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目標要求相比,內河航運的比較優勢和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離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綱要》明確了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科學開發利用和保護內河航運資源、充分發揮內河航運比較優勢等主要思路,圍繞實現2035年、2050年階段性目標,提出了8項主要發展任務。
一是建設干支銜接江海聯通的內河航道體系。以千噸級航道為骨干,加快建設橫貫東西、連接南北、通達海港的國家高等級航道;統籌推進國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發展,積極推進黑龍江、瀾滄江、鴨綠江等重要國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的綜合開發利用和養護管理;結合各地實際,積極推動旅游航道發展和礙斷航閘壩復航。
二是打造集約高效功能協同的現代化港口。強化港口樞紐輻射功能,加快打通鐵路、高等級公路進港“最后一公里”,著力提升大宗散貨鐵路水路集疏運和集裝箱鐵水聯運比例,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推進資源整合完善港口布局,分類盤活存量港口岸線;促進港產城協同發展,加強旅游客運碼頭、內河游輪碼頭和庫區便民碼頭建設,將港口污染防治融入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三是構建經濟高效銜接融合的航運服務體系。推進標準化、專業化運輸船舶發展,積極發展封閉式散貨船舶,加快江海直達特定船型及大型休閑度假豪華游輪和中短途休閑游、觀光游特色游輪船型研發;發展經濟高效的江海聯運和多式聯運,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加快提升內河航運服務水平,研究發展貨、港、船等要素協同的水運電商平臺;促進港航企業轉型升級;發展高品質內河水上客運。
四是踐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研究推動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向全國內河延伸,在重要庫湖區等封閉水域率先實行船舶向水體零排放;加大新能源清潔能源推廣應用力度;強化內河航運生態保護修復。
五是構筑功能完善能力充分的航運安全體系。提升設施及裝備本質安全水平;完善安全風險防控與監管體系;提升安全監管與應急救助能力,強化水上交通動態感知預警、人命快速有效救助、船舶溢油與危化品處置等核心能力建設,加快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北斗導航系統的常態化應用,逐步向全國內河覆蓋。
六是強化創新引領技術先進的航運科技保障。加強重要基礎設施建養前瞻性基礎研究;推進重大核心裝備自主研發應用,開展以船舶自動駕駛、智能組織和協同調度為目標的智能航運核心技術研究;實現智能綜合信息高效便捷服務。
七是傳承弘揚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航運文化。打造新時代航運文化載體,完善相關設施、設備和管理制度,鼓勵開展科普教育和體驗游;建立健全航運文化服務和產品體系;鞏固和發展行業精神文明成果。
八是構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行業治理體系。深化內河航運事權改革,推動研究完善西江航運干線等航運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法規標準體系;統籌基礎設施建管養用;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應用型船員培養。
《綱要》還提出了加強黨的領導、加強政策支持、強化示范引領等三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主要港口重點港區基本實現鐵路進港;內河貨物周轉量占全社會比重達到9%;重要航段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主要港口(區)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30分鐘;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占比顯著提高;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河航運廣泛應用。隨著航運的不斷發展,水泥的“短腿”癥狀,將會得到有效的改善。
編輯:彭程遠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