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兩年對4家水泥廠實施脫硫脫硝或除塵升級改造,今年將加強大氣環境管理
大氣污染防治是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它不僅關系到市民的幸福指數,更關系到市民的健康。每年秋冬季,是大氣污染最明顯季節。那么,十堰今年在治理大氣污染中準備怎么做?專家給出了哪些好方法?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徐義生結合京津冀地區治理大氣污染的經驗,給出了一些建議。
去年成績:
全年優良天數314天
去年,十堰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大為改善,3項指標均實現歷史性突破:全年優良天數314天,達標率86.0%,為實施新空氣質量評價標準后最好成績,并提前3年達到“十三五”考核要求;PM10年均濃度65μg/m3,在全省率先達到國家二級考核標準;PM2.5年均濃度45μg/m3,提前3年達到“十三五”考核要求。市大氣辦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實施新空氣質量評價標準以來,十堰城區優良天數逐年提高,分別為227天、265天、286天、295天、314天,在全省名列前茅。
這份成績單,見證了十堰市在大氣治理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去年,經常抬頭可見藍天白云,幸福感也自然增強不少,高顏值“十堰藍”,更是頻頻刷爆朋友圈。
數據顯示,兩年來,十堰市累計發放補貼1200多萬元,淘汰392臺、1218.78蒸噸燃煤小鍋爐;淘汰黃標車21973輛,55%以上公交車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淘汰7個行業12家重點企業的落后產能,對162座加油站、兩座油庫、79輛油罐車實施油氣回收改造,對4家水泥廠和兩家熱電廠實施脫硫脫硝或除塵升級改造。
今年目標:
加強大氣環境管理
作為先有企業后有城市的十堰,面臨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自然壓力不小。今年,環保部門將與相關單位通力合作,采取多種措施,為治理大氣污染不懈奮斗,打贏藍天保衛戰。
加快空氣質量預警預報與決策支持系統建設進度,堅持環保、氣象部門會商預報制度,提高預警預報準確率。盡快修訂完善并發布本轄區、本部門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督促重點涉氣企業(含工業源和揚塵源)編制應急減排實施方案。
強化污染天氣應對督查,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加強重污染天氣、大氣污染防治聯動等應急響應措施落實的監督檢查。針對春季揚塵污染、夏秋季秸稈焚燒、夏季臭氧污染、冬季霧霾應對等問題,通過現場巡查、“天眼”抓拍、委托第三方巡查等多種形式,加強巡查督查,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
加快空氣自動監測網格建設。加快中心城區、鄖陽區、武當山特區和鄖西縣等地119個空氣自動監測微觀站建設,實現對大氣污染的網格監控,進一步落實屬地責任,及時快速應對、治理和消除污染。
加大科技和資金支持力度。提前安排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年度實施計劃,落實年度生態補償資金、道路沖洗、人工增雨服務、秸稈綜合利用、老舊車淘汰等工作資金保障。加快開展十堰城區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編制工作,開展新一輪PM2.5源解析、臭氧溯源解析等工作,為精準治污提供科學技術支持。
加強信息公開和宣傳引導,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擴大公眾知曉率,提高公眾參與率。
他山之石:
建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
記者從市環保局提供的《十堰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2018年度實施方案》上看到,今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不高于64μg/m3,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44μg/m3,臭氧和二氧化氮惡化趨勢逐步得到緩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1%;各縣市區達到2018年度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我們都知道,對于大氣的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在5月25日的講座中,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義生說,京津冀地區為了讓某一項污染物指標得以下降,需要政府部門和全社會作出巨大的努力。
徐義生特意強調,廣大民眾既是污染源的責任主體,也是優良環境的受益者,對于環保工作,并不僅僅是環保部門的事情,需要更多人主動參與。
就十堰市如何治“氣”,徐義生結合京津冀地區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的經驗,建議應該聯合國內優勢科研單位參與研究,實時跟蹤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狀況,分析主要問題,從產業、能源、交通、面源管理和重污染應急等方面,提出控制措施建議,評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實施效果,優化應急預案,調研城市的點源、面源、移動源的污染防控狀況,分析各類污染源的排放狀況和減排潛力,建立高分辨率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對大氣污染源做到有的放矢,精準實施。
中國水泥網將于2018年6月13-14日在杭州舉辦“2018第十屆國際粉磨峰會”,本屆峰會以“超低電耗 高性能水泥 無人值守”為主題,將邀請行業專家深度探析降低粉磨能耗途徑及高性能水泥標準,并舉行互動論壇,現場解答疑問、交流經驗。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鄒偉斌將會帶來粉磨系統節電分析相關報道,敬請關注!
編輯:唐益平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