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未來三年優化產業結構 重點開展水泥等重點行業污染專項整治
《揚州市生態河湖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于近日印發,目標為通過全面實施生態河湖行動,到2020年,基本建成“互聯互通、功能良好、水質達標、生態多樣”的現代河湖水系,全市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明顯提高。流域防洪達到50-100年一遇標準,區域治理達到20年一遇標準,城市防洪及排水基本達到國家標準,農村治澇達到10年一遇標準;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28%和23%,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3;重要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7%,地表水省控以上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75%,基本消除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水體,縣級及以上城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主要河湖生態評價優良率達到70%。
全文如下:
揚州市生態河湖行動計劃(2018-2020年)
為進一步貫徹《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生態河湖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蘇政發〔2017〕130號)精神,落實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工作要求,以河長制實現河長治,推動全市河湖管理保護水平再上新臺階,現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契機,通過實施水安全保障、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文化建設、水工程管護、水制度創新等行動,全面落實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強富美高”新揚州提供有力支撐和基礎保障。
(一)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河湖管理保護與開發利用關系,注重河湖生態修復與休養生息,維護良好生態,提升河湖功能,發揮綜合效益。
——堅持河長主導。充分依托河長制組織體系,將生態河湖行動納入河長工作重要內容,明確部門職責,落實分級責任,細化目標考核,引導全民參與,形成工作合力。
——堅持因河施策。針對不同流域、區域河湖特點,統籌城鎮與鄉村、陸域與水域,統籌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推進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
——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河湖分級管理、管養分離、精準管理制度,創新流域綜合管理、資源權屬管理、投融資多元化機制,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
(二)總體目標
通過全面實施生態河湖行動,到2020年,基本建成“互聯互通、功能良好、水質達標、生態多樣”的現代河湖水系,全市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明顯提高。流域防洪達到50-100年一遇標準,區域治理達到20年一遇標準,城市防洪及排水基本達到國家標準,農村治澇達到10年一遇標準;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28%和23%,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3;重要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7%,地表水省控以上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75%,基本消除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水體,縣級及以上城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主要河湖生態評價優良率達到70%。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水安全保障。基本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優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資源保障體系,保障防洪與供水安全,維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1.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一是穩步推進流域治理。加快實施鎮揚河段三期和長江干流揚州段崩岸治理工程,完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掃尾工程,推進長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鞏固流域防洪能力。二是著力推進區域治理。里下河地區推進重點洼地治理及橫涇河整治工程,通南地區推進紅旗河和堰口河整治工程,儀邗地區推進槐泗河、烏塔溝、儀揚河、龍河等骨干河道整治,同時完成重點易澇區排澇能力建設,提升區域排澇能力。三是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構建完善“外圍防洪系統、河湖蓄泄系統、排水管渠系統、源頭減排系統、超標應急系統”的城市防洪治澇工程體系,加快中心城區、重點城鎮和產業園區的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推進城市內部河網治理,做好排水管網與排澇河道的銜接。(牽頭單位:市水利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國土局、市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等)
2.優化水資源調配工程體系。通過用水總量控制、現有供水工程挖潛及新增供水工程、水系連通等各類措施,優化水資源配置布局,提升全市水資源供給保證率。里下河地區結合江水東引和南水北調工程實施,提高北部地區的灌溉保證率;通南地區通過增加抽引動力,完善“西引東排”格局,滿足干旱年型的用水需求。(牽頭單位:市水利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國土局、市交通運輸局等)
3.強化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一是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開展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定期開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深入實施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全面清理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設施和排污口,加強有毒有害物質管控;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的比例維持100%。二是保障城鎮供水安全,實施從水源水到龍頭水全過程監管,構建“水源達標、應急備用、深度處理、預警檢測”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并加強考核,確保飲用水安全。三是提高農村居民飲水質量,推進城鄉區域供水一體化,到2020年全市區域供水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區域供水區通達行政村的供水入戶率達98%以上。(牽頭單位:市水利局、市環保局、市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衛計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城控集團等)
(二)加強水資源保護。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強化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一是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建立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年度用水控制指標相結合的制度,到2020年用水總量控制在40.8億立方米以內。二是健全規劃水資源論證制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三是嚴格取水許可管理和用水監督,實施取水總量和定額管理制度,強化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實施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水資源論證制度。(牽頭單位:市水利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物價局等)
5.嚴格水功能區管控。一是全面強化水功能區管理,加快水功能區的核定與調整,健全水功能區動態監測和評價考核機制,完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和納污總量控制。二是全面實施限排總量控制,根據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提出分階段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控制計劃,形成以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為控制目標的倒逼機制,嚴格入河排污口審批,對納污量已超過限排總量的水功能區不新增工業項目入河排污口。三是推進水功能區達標建設,2020年前完成重點河湖水功能區達標整治。四是依法依規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對不能達標排放的排污口進行治理與改造,不斷提高排污企業污水預處理能力,確保將滿足納管標準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管網,逐步封堵位于城市污水管網收集范圍內的排污口。(牽頭單位:市水利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經信委、市城鄉建設局、市農委等)
6.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一是做好國家級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和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建設工作。到2020年,全市6個縣(市、區)全部創成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二是推進節水型載體建設,強化高耗水工業節水減排技術改造,推廣管道及噴滴灌等高效節水農業技術,鼓勵用水大戶按要求開展水平衡測試。開展省、市級節水型機關(單位)、學校、社區(小區)、企業和灌區等載體建設。三是開展合同節水管理試點和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動企業、單位開展水效對標達標活動。四是抓好重點用水戶用水審計工作。按照《企業用水審計技術通則》,進一步對全市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組織開展用水審計工作。五是強化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推廣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到2020年,全市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2萬畝以上;市區(不含江都區)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控制在10%以內;縣級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5%以內;大力度、多渠道推廣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力爭尾水再生利用率達到20%。(牽頭單位:市水利局、市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市教育局、市農委等)
(三)加強水污染防治。優化產業布局,調高調輕調優調強產業結構,大力開展工業、農業、生活、交通等各類污染源治理,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降低入河湖污染負荷。
7.優化產業結構。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結合揚州市產業發展實際和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嚴格執行禁止和限制發展的產業、產品目錄,重點開展水泥、造紙、印染、鑄造、電鍍、鉛蓄電池、煉鋼、煉鐵等重點行業污染專項整治。二是嚴格環境準入。分區域、分流域制定并實施差別化環境準入政策,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行嚴格的等量或減量置換,提高高耗水、高污染行業準入門檻。三是優化產業布局。嚴格落實《揚州市主體功能區實施規劃》,結合“兩減六治三提升”行動,加快城區污染企業搬遷改造。(牽頭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市水利局等)
編輯:唐益平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