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關中地區水泥產業比重較大給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沉重負擔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于2016年11月至12月組織對北京、上海、湖北、廣東、重慶、陜西、甘肅等7省(市)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并于2017年4月完成督察反饋。
陜西省截至2018年3月底,59個具體整改問題有48個已基本完成整改。在陜西省貫徹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具體問題整改進展情況中有一項內容是,由于歷史原因,關中地區重化產業比重較大,但近年來仍在大量新建擴建高污染項目。點了火電、煤化工、水泥的名,其中,2015年水泥熟料產能較2013年增加約8.4%。這不僅進一步加劇區域大氣污染,也將為今后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沉重負擔。這一段關于省整改進展情況的說明,含意十分深刻。
近年來,關中地區連續發生了“污染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污染程度重、累積效應大”的重污染天氣,關中城市群已成為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被列入全國大氣污染重點防治區域“三區十群”。關中地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9倍、3.6倍。
關中地區劃定的重點防治區域為,南以秦嶺北麓為界,東西以省界為界,北以延安市行政區域南界為界。劃定的核心防治區域為,在重點防治區域內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韓城、楊凌示范區和西咸新區城市規劃區以及以西安市鐘樓為基準點,半徑100公里范圍內為聯防聯控核心區域。重點防控污染物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揮發性有機物。水泥是重點防控對象之一。
由于歷史沿革和在市場分布、礦產資源、交通條件、地方招商優惠等各種項目建設條件因素下,關中地區水泥熟料生產線數約占了全省的八成以上,而處在關中核心區水泥熟料生產線數又約占關中地區的六成還多,即核心區地域不大,水泥生產線數卻占全省的一半。陜西省關中地區作為大氣污染重點防治區域,水泥被列為重點防控對象是必然的。
整改進展情況將為今后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沉重負擔的說法可不是句空話。根據《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提出工作任務要求,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明確規定禁止新建、擴建和改建水泥項目。要求制定關中地區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企業退出工作方案,率先關停搬遷關中核心區企業,重點壓減水泥(不含粉磨站)、焦化、石油化工、煤化工、防水材料、陶瓷(不含以天然氣為燃料)、保溫材料等行業企業產能。
企業無論是關停、還是搬遷,涉及問題有太多方面,退出工作方案不是那么容易制訂的。說是沉重負擔說得一點也不為過。社會、企業、個人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可稱之為難道。水泥企業扎堆,又扎堆在人口集中城市群周邊,對環境影響程度不言而喻,列為重點防控對象也在情理之中,產業結構需做出有力度的調整也是必然的。
在當前,采取強化重點時段污染防控措施時,對關中地區則也是特別“關照”。
《行動方案》規定,關中地區在冬季和夏季實施錯時錯峰生產。在夏季( 6月1日至8月31日)對水泥(含特種水泥,不含粉磨站)行業實施限產,以設計生產能力核算限產30%左右。在冬防期間(11月15日至來年3月15日),水泥(含特種水泥,不含粉磨站)行業全部實施停產,水泥粉磨站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實施停產。承擔居民供暖、協同處置城市垃圾或危險廢物等保障重大民生任務的水泥等行業企業,要根據承擔任務量核定最大允許生產負荷。關中各市還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更加嚴格的錯峰生產要求。
在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湖北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的反饋意見中指出,湖北省近年來出臺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業發展規劃均未開展環境影響評價。關中地區水泥產業比重過大,對加劇區域大氣污染也有一定的“貢獻”。是否與陜西省水泥產業發展規劃也沒有開展過環境影響評價有關?把一個個水泥項目割裂,以至環境影響評價“輕松”過了關。現在,則自食其產能嚴重過剩之“惡果”。
在關中地區,特別是核心區域內水泥企業要從產能嚴重過剩,造成“為今后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沉重負擔”中感悟到環境治理政策導向。
編輯:唐益平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