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劍: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能過剩
蘇劍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現在很多人都認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于物質方面,比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在我看來,中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就意味著是需求決定增長,因此需求的質量也就決定了經濟增長的質量。比如美國金融危機是當時的次級貸款引發的,和次級貸款相對應的投資是住房投資,而且是美國那些信用記錄不佳者的住房投資,這種投資就是劣質投資,劣質投資拉動經濟的結果就是經濟增長越來越糟。
那么需求的質量體現在哪里?就消費而言,消費的質量取決于它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多大的邊際效用,邊際效應越高,意味著需求質量越高;就投資而言,投資的質量取決于它能給投資者帶來多少預期收益率,收益率越高,意味著投資質量越高;就出口而言,它增長的質量總是高的,但是對于中國而言,未來必須要從依靠外需轉向擴大內需。這就引發了一個政策問題。我認為凱恩斯主義最大的問題就是只管數量,不管質量。
這次中央重新提出擴大內需的要求,那么我們怎樣擴大需求,保證需求的質量呢?產品創新是關鍵。如果產品創新能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那么它為消費者帶來的邊際效用必然是高的;對于企業而言,生產這樣的產品是有利可圖的,收益是高質量的,相應的投資也就是高質量的,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適用。我國可以通過結構升級,把現在發達國家生產的產品成本降下來,利用后發優勢,搶占他們的市場。此外,我國還需要進一步開放,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升級。同時,我們還需要推動需求側改革,尤其是高質量的需求擴張。
對此,我提兩點建議:一是徹底放開計劃生育政策,以應對20年后中國將面臨的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二是大幅度治理沙漠,這不僅能讓每個個人享受到更好的環境,而且能帶來大規模的長期投資,這完全可以替代房地產投資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在20年前,中國的房地產投資是非常高質量的投資,但現在能夠帶給人們的邊際效用已經大幅下降。
關于中國長期改革的突破口,我認為是全面實行依法治國。如果中國能夠建立好法律體系,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加以解決。比如最近的鴻茅藥酒事件,本來是一個簡單的商業糾紛,最后變成行政案件。如果建立起良好的法律制度,讓人們對制度產生穩定的預期,同時規范好政府的行為,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都會大大下降。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