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慧珍 | 2017年度清華大學“老有所為”先進個人
編者按:日前,清華大學公布了2017年度“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獲獎名單(全校共20人),土木系建材所退休教師廉慧珍教授獲此殊榮。這里刊發一篇文章介紹廉慧珍教授退休后對中國混凝土產業發展與進步的持續思考與奉獻。
廉慧珍是一位在中國混凝土行業被大家熟知并敬重的先生,一位至今仍活躍在混凝土材料與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她從清華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崗位上退休后,把課堂從大學搬到了社會、搬到了企業、搬到了工地。從未停止過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和傳播,從未停止過對中國混凝土產業發展與進步的思考與奉獻。
混凝土是構建工業大國的核心基礎材料之一,中國是世界上混凝土生產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與混凝土緊密相關聯的產業如中國水泥、中國砂石骨料、中國外加劑、中國礦物摻和料和中國混凝土機械設備等產能規模均居世界之首。混凝土對全球人文和自然環境都已產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響。據統計,目前我國預制混凝土與預拌混凝土的銷售額占建材工業的20%左右,2014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年銷售額超過一萬億元,成為中國建材行業中規模最大的產業。
為推動中國混凝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廉慧珍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她和吳中偉先生合著的《高性能混凝土》一書是中國混凝土研究著作中的經典,對中國混凝土產業和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退休后發表了70余篇論文。作技術報告和為培訓技術人員講課200余次。她將自己50多年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所積累的寶貴知識和經驗與行業分享。她輕名利而重真理,不僅敢于批評糾正不正確的學術觀點和行為,更可貴地是,她在總結自己一生科研的著作《求索與感悟》書中,通過剖析自己的認知的局限甚至錯誤,為讀者答疑解惑。她的直率、真誠,她的睿智和激情,在她的講課、她的著作、她的工作中閃爍著光芒,影響了大量熱愛混凝土事業的后人。
近十幾年來,廉慧珍還從根本上對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工程以及混凝土結構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索,廣泛宣傳“思維方法和觀念的轉變比技術更重要”的觀理念。概括地說,技術是“術”,而方法是“道”,“道”是對“術”的引領。這種從宏觀層面對混凝土產業的哲學思考,對推動一門產業的發展彌足珍貴。廉慧珍是一直為中國混凝土行業尤其是現代混凝土的進步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專家,她的思想與理念影響著中國混凝土行業的一批學者與企業家。2015年12月,廉慧珍獲得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頒發的“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終身貢獻獎”,是全行業三位首批獲得此項殊榮的資深專家之一。
她是交通部《混凝土結構防腐蝕設計規范》及國家建設部發布GB/T50476-2008《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執筆人之一;參與制定《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暫行規定》;與天津城投集團合作并指導進行“天津站交通樞紐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工程及材料優化”的研究,指導青島跨海大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她參加《鐵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等技術文件編制,是承擔無砟軌道板混凝土結構與施工技術咨詢和“客運專線無砟軌道技術再創新工程材料攻關組”專家之一。2009年至今,她承擔著我國一級行業協會“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及其指定期刊《混凝土世界》志愿者顧問。她還每年平均做過10~20次技術講座(或培訓課程),進行工程事故診斷、技術研究策劃,為滿足不少混凝土企業的需求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她十分關注并關心業內晚輩人才的成長,不少受過她指點的中青年骨干如今已成為行業的中堅。她深知砂石骨料對混凝土質量的重要影響,提出砂石質量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關鍵,對一批新型砂石企業的發展鼓與呼,如對浙江新開元礦山的綠色發展給予了強力推介與傳播,幫助新開元成為當今中國優秀的砂石礦山標桿企業。
編輯:唐益平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