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區煙塵漫天頻遭投訴 海螺水泥難摘“高污染企業”惡名
編者按:5月4日《中國資本觀察》刊出題為“廠區煙塵漫天頻遭投訴 海螺水泥難摘‘高污染企業’惡名”文章,現予轉載。不過,當地環保部門理應對企業是否遵守國家環保法律法規給予回應,存在問題該整改的整改,該處罰的處罰,符合國家規定要求的該肯定的肯定。
今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主要工業產品生產情況,其中,水泥產量達23.16億噸。根據此前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崔星太的預估,2017年水泥行業利潤將達到900億元。按此規模推算,水泥行業熟料產能排名靠前的中建材(03323.HK)、海螺水泥(600585)或占據水泥行業一半的利潤。
在外界看來,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海螺水泥的社會責任一直也被各界關注。不久前有群眾反映海螺水泥在安徽省宣城市的生產基地存在粉塵漫天、夜間偷排等問題,這和海螺水泥一直樹立的盡責企業形象南轅北轍。
海螺水泥2017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也顯示,公司該年熟料產能2.46億噸,水泥產能3.35億噸。而無論是產能還是凈利,海螺水泥在水泥行業內一直都是領先者。
(白慕禮/攝 宣城海螺水泥生產排放的灰白色煙塵)
行業巨擘為何屢遭投訴
為此,中國資本觀察記者(ID:zhongguozibenguancha)實地走訪了該生產基地,同時也向海螺水泥進行了求證。在位于宣城市水東鎮的生產廠區外,能明顯地看到從海螺水泥的煙囪中排放出來的粉塵,總體呈灰白色,在空中經久不散。根據周邊居民的圖片及視頻佐證,煙塵漫天的情形很是常見。不過,海螺水泥在寧國市生產基地的負責人饒培俊解釋稱:排放的粉塵只是看起來“體量龐大”,但實則污染物濃度是在國家管控標準之內的。
城鎮化進程帶動了我國水泥行業規模的空前巨大,有數據曾表明,我國在2011-2013年的水泥消費量甚至超越了美國100年(1901-2000年)的消費量。
在A股市場,海螺水泥依靠其成熟的技術與制造規模,成為水泥制造行業中翹楚,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產品遠銷海內外。1997年,海螺集團在寧國水泥廠及白馬山水泥廠的基礎上成立了海螺水泥,經20年的發展已在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等9省建有生產基地。上市15年來,海螺水泥已成長為千億市值的行業巨擘。
作為海螺水泥的發源地,宣城市擁有寧國水泥廠及安徽宣城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簡稱“宣城海螺”)兩個生產基地,而被反映存在排污問題的,實則為2004年成立的宣城海螺。
從廠區地理位置上來看,宣城海螺與居民區隔安徽S104省道相望,距離較近,上圖中粉塵風向剛好也是居民區下風向。對于當地居民而言,海螺水泥在此投資的確帶動了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犧牲了很多——粉塵污染、山體植被減少、噪音大。
周邊居民稱,宣城海螺平時生產排放了大量粉塵,經空氣擴散有一部分直接落入居民生活區,“窗臺上積滿厚厚一層灰”。又因為離居民區并不遠,廠區內夜間機器工作和來往運輸車輛的噪音也干擾了居民的正常作息。
“遮天蔽日”的粉塵讓周邊居民擔憂:海螺的煙囪里排放出的粉塵是否含有有害物質?長期生活在該環境下又是否會威脅到身體健康?
在部分當地人看來,宣城海螺日間排放粉塵還比較正常,而不為人知的行為是趁凌晨2、3點偷偷排污。
這份猜忌逐漸在當地人口中傳開,宣城海螺也成為眾矢之的。有當地居民將其日間排放粉塵的圖片視頻發布到社交媒體上,控訴其污染嚴重、無人監管。不僅帶來社會恐慌,海螺水泥的形象也在“民怨”中受損。
(網絡上關于海螺污染一事的言論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海螺回應:粉塵達標排放
2018年3月23日,海螺水泥發布了2017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報告中稱水泥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粉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物。這正是令生廠區附近居民所關心的——粉塵使得空氣中顆粒物含量增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霧霾,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則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禍首。
雖然無法避免,但卻可以盡最大程度地減少以上物質的排放量。報告中稱海螺集團在報告期內投入了7億元進行環保改造,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宣城海螺副總經理饒培俊也表示公司目前在減弱排放物影響上的主要措施有脫硝處理和濕法脫硫。
(圖片來源:海螺水泥公告)
不過,海螺水泥在年報中披露的數據卻顯示,管理費用(環保投入一般計入該科目)從2016年到2017年只增加了3.12億元,其中環保費從2016年的2.04億增加到2017年的2.34億,只增加了0.3億余元,并沒有達到社會責任報告里的7億元環保改造費。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該環保改造費用并沒有計入海螺水泥年報中的環保費科目中。
(圖片來源:海螺水泥公告)
饒培俊告訴記者,2017年宣城海螺嚴格按照安徽省環保廳及宣城市環保局要求,在重污染天氣及超常規管控期間均實施了停窯或限產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并且在窯頭、窯尾煙囪均安裝在線檢測設備進行實時監控,數據直接實時上傳安徽省環保廳網站公示,日常由第三方運維單位對在線監測設施進行運行維護,每季度由宣城市環保局監測中心對污染物排放實施監督性檢測。
在安徽省環保廳網站上,的確可以查看到海螺水泥相關監測數據。宣城海螺2017年自行監測報告顯示,在全年生產337天、監測8088次的過程中,4個排口中曾出現過17次氮氧化物不達標,即不達標率為0.2%。總體來看,宣城海螺的廢氣排放情況與所述基本相符。
(圖片來源:安徽省環保廳)
“錯峰生產”是利是弊?
既然宣城海螺的廢氣排放合乎標準,卻為何還是給周邊居民留下了“高污染企業”的印象?
饒培俊稱,因煙塵排放體量大,滾滾濃煙易給人造成視覺上的污染印象,但其中的有害物質是在國家標準控制范圍內的。
為消除民眾疑慮,饒培俊稱宣城海螺也邀請過民眾代表實地參觀工廠情況,后續還會繼續此項活動。
不過,家門口的煙囪源源不斷地向外吐出粉塵,這始終是宣城海螺廠區周邊居民心里的一根刺:有害物質未超標并不代表不存在,長期處于該環境下是否不利身體健康還無法知曉。宣城海螺的地理位置處于一種尷尬境地——廠區規模太大難以遷址,受影響居民范圍太廣拆遷成本過高。
饒培俊稱,對于宣城海螺來說,只能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減弱對環境及人群的影響,例如在開采礦山、破壞植被的同時種植新林;降低生產設備噪音,投資改良粉塵回收技術設備等。
在整個水泥行業,近年來國家環保部門對其加強了監管督察。2014年提出的“錯峰生產”,其初衷就是通過統一停窯,限制產量發揮以達到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緩解產能過剩壓力的作用。
但停窯也勢必會給水泥企業的生產造成沖擊。
根據海螺水泥年報披露的數據,2012年-2014年凈利呈增長趨勢,而到了2015年,凈利潤從2014年的109.93億銳減至75.16億,縮水超30%。這一萎靡態勢甚至延續到了2016年,當年的凈利為85.3億元,不及錯峰生產前2年的凈利水平。
直至2017年,海螺水泥才迎來了躍升。據2017年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實現營收753.11億元,凈利158.5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85.87%。
摸索了2年后,海螺水泥已經懂得利用錯峰生產預判市場供求,對各廠區差別施策。海螺水泥在2017年年報預估,2018年受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等區域性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影響,計劃全年水泥和熟料凈銷量同比基本持平,預計噸產品成本會小幅上升,噸產品費用基本穩定。
編輯:唐益平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