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徐奇淵: 去產能的進展、沖擊與反思

搜狐財經 · 2018-04-20 09:04 留言

  2016年以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去產能的持續推進,已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效,值得充分肯定。在外需條件較為有利的宏觀背景下,供給側改革可望取得更大成績。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去產能政策的成效,還進一步體現為產能過剩企業的經營狀況改善、杠桿率下降,相應地銀行貸款不良率下降、金融體系穩健性上升。但是,去產能行業的經營狀況改善,很大程度上是行業之間利益再分配的結果,并以抬高其他行業成本為代價,擠占了其他行業的利潤空間。在此對應關系當中,去產能行業更多集中于上游行業、重工業、國有企業,而其他行業更多集中于下游行業、輕工業、非國有企業。這不但可能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影響,而且一旦外需擴張中斷或出現逆轉,則去產能的可持續性將面臨問題。因此,去產能政策確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這仍然無法取代其他根本性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去產能政策落實過程中,中國經濟在2016年出現企穩,并在2017年實現超預期增長。化解過剩產能的政策不僅取得了實效,而且獲得了世界鋼鐵協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各方的高度評價。在此背景下,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再次強調,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就需要我們對“去產能”的政策及其影響進行評估,以有助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順利推進。

  目前,去產能政策取得了重大進展,不過在相當程度上這是行業間利益再分配的結果,并以抬高其他行業成本為代價,擠壓了其他行業的利潤空間和投資需求。這不但可能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影響,而且一旦外需擴張中斷或出現逆轉,則去產能的可持續性將面臨問題。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利益在不同行業間的再分配,不但削弱了整體工業企業的投資增速,也可能對潛在產出增速產生沖擊。因此,去產能政策確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這仍然無法取代其他根本性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一、去產能政策取得重大進展

  2015年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后,以“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改革任務得到了有力的貫徹落實。其中,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并在過去兩年中取得了重要進展:2016年、2017年,煤炭領域退出產能4.4億噸。同一時期,鋼鐵行業累計化解過剩產能1.15億噸,同時1.4億噸“地條鋼”得到全面清理。以上兩大領域的“十三五”去產能目標,都有望在2018年提前完成。

  同時,去產能相關行業經營改善、利潤狀況大幅回暖。2015年,煤炭、鋼鐵行業的利潤分別為441億元、526億元,2016年兩者分別為1091億元、1659億元,2017年更是達到了2959億元、3419億元。此外,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過剩產能也得到了進一步化解,職工安置問題也得到了有序、妥善解決。

  去產能政策的成效進一步體現為:(1)原有產能過剩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變得更為健康,(2)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下降、資產質量提升,金融市場穩定性提升。從數據上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在2016年、2017年分別下降了0.4、0.3個百分點。同時,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整體杠桿率(即負債占GDP比例),其多年來的上升勢頭在2016年得到遏制,甚至在2017年還出現了下降。同時,商業銀行體系的不良率,也在2016年終結了升勢并趨于穩定。2017年該比例已降至1.74%,較2016年的高點下降了0.02個百分點。同時,關注類貸款比例,也從2016年9月的高點4.1%降至了2017年末的3.5%。

  二、去產能背景下:行業PPI分化顯著

  去產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產量構成了約束,抬升了上游產品價格。以煤炭行業為例,由于煤炭行業的產量受限、市場集中度提高,同時伴隨外需回暖,煤炭價格猛漲。2016年初,全國電煤價格指數大致為320元/噸。2016年末,則突破了530元/噸。2017年上半年,價格穩中有降,但下半年又開始有所上升,2018年2月更是達到了567元/噸的高點。

  相應地,2016年全年,全國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降1.6%,但是利潤卻大幅上升224%。2017年全年,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轉正,實現了25.9%的增速,利潤更是猛增了291%。煤炭價格的大幅變化,通過動力煤、燃料煤等渠道向中、下游行業傳遞。除煤炭業之外,一些礦產、化工行業面臨類似情況。但是,一般的制造業的處境則完全不同,由于上游成本迅速抬升,而且這些成本難以完全轉嫁,因此工業分行業的經營狀況出現了較大分化。

  行業分化首先表現為行業PPI指數的分化。去產能政策發生在2015年之后,因此可以對比分行業的PPI定基指數在2017年與2015年的變化。可以看到:30個工業細分行業(只有30個行業有年度PPI數據)的PPI通脹率當中,10個行業的PPI增速大幅高于工業部門的總體增速(5.1%)。這10個行業中,有9個行業是礦產資源的開采、冶煉和加工行業,以及化工類行業。其中,漲幅最高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PPI漲幅達到31%,漲幅第二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即鋼鐵行業),PPI漲幅為26%。

  其他20個行業的PPI同比增速,則低于平均增速。這些行業主要是家電、家具、紡織、皮革、食品、醫藥、娛樂用品等輕工業,也包括機械儀表、汽車制造等制造業。其中,有15個行業PPI同比增速低于2%、13個行業PPI增速低于1%、9個行業PPI增速接近0%或為負增長。

  可見,以重工業為主的上游原材料價格上升明顯,而輕工業和機器設備為主的下游企業的產成品價格上升幅度有限,這意味著上游企業利潤有了顯著改善的同時,下游企業的利潤壓力仍然較大。尤其是對于PPI增速接近于0%或者為負增長的9個行業,既面臨著產品價格低迷,還面臨著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壓力。

  三、去產能背景下:工業分行業利潤分化顯著

  同樣基于2015年、2017年兩個時期,比較39個工業行業的利潤增速改善情況。可以看到:首先,10個行業的利潤增速改善幅度大于同期整體工業企業的改善幅度(后者為23.3個百分點)。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利潤改善幅度高達425個百分點。這10大行業,除了專用設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之外,其余8類均為礦產資源開采、冶煉和加工行業,以及化工行業等重工業。

  同時,還有16個行業的利潤增速沒有改善,甚至還出現了惡化。其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017年其利潤增速為-10.7%,較2015年增速下降了32個百分點。這些顯然和電煤價格的大幅上升、成本急升有關。這種成本上升的壓力甚至引發了反彈。2018年1月四大全國性電企聯名向發改委告急,實際上五大電企的燃煤發電業務虧損面已經較大,發電企業面臨尷尬的境地。可見,與整體工業部門同期利潤增速的大幅改善相比,這16個行業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利潤增速改善最大的10個行業中,只有專用設備制造業不屬于礦產資源、原材料、化工業。將該行業剔除后,觀察9類行業,可以發現:2015年全年,這9類行業的加總利潤為12177億元,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利潤中占比為19%。而在2017年全年,這9類行業的加總利潤上升至20926億元,增長72%,其同口徑占比上升至28%。如果看總體的工業企業利潤改善情況,2017年較2015年增長了18.3%,但是如果剔除上述9個行業,則剩下30個行業的整體利潤總額增速僅為5.6%。

  對于工業企業的分化,如果注意到,礦產資源和化工類行業是國有企業為主的上游行業、重工業,而其他行業、尤其是16個利潤增速缺乏改善的行業,則是典型的非國有企業為主的下游行業、輕工業。因此,這種行業利益的再分配,實際上還具有更為廣泛、更多維度的經濟和社會影響。

  四、行業分化致投資走弱

  首先,2015之后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主要來自工業部門。從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值來看,2015年增速為10.0%,2016年、2017年增速分別為8.1%、7.2%。如果分產業觀察,第三產業投資增速在2015年為10.6%,此后兩年分別為10.9%、9.5%,基本平穩。第二產業的投資增速,2015年為8.0%,此后兩年分別為3.5%和3.2%,下滑明顯。可見,2015年以來名義投資增速的下降,主要來自于第二產業投資的增速下降。如果考慮PPI指數變化,這一結論將更加得到強化。

  再看采礦業、制造業兩大類投資:采礦業在2015年的投資增速為 -8.8%,在2016年、2017年利潤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其投資增速卻分別為 -20.4%、-10.0%,增速不僅為負,而且還低于2015年。同樣,制造業的投資增速在2015年為8.1%,此后兩年分別為4.2%,4.8%,也都明顯低于2015年。可見,不論是利潤大幅改善的采礦業,還是利潤改善較為有限的制造業,兩類投資增速普遍走弱,這共同導致了2015年之后總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走弱。

  為何利潤增速明顯好轉,而工業投資增速卻持續下滑?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其一,贏利狀況大幅改善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上游去產能的行業,而在去產能背景下,這類行業本身就難以大幅擴大投資。其二,下游行業面臨的成本大幅攀升,利潤改善幅度相當有限,甚至有的行業狀況有所惡化,因此也缺乏投資熱情。

  還是比較2017年和2015年整體工業部門的利潤狀況,可以看到:與2015年相比,2017年工業部門的總體利潤增加了11633億元,其中僅僅9大類上游行業(主要是去產能行業)就貢獻了8750億元,增量貢獻達75%,而這些行業在2015年的總體利潤占比僅為19%。這是一個有趣的“二八現象”。在上述75%的貢獻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三類行業對利潤增量的貢獻分別達到22個百分點、25個百分點、13個百分點。

  要注意到,其他30個行業在2015年的利潤占比為81%,但是對同期利潤增量的貢獻僅為25%。這正是“二八”現象的另外一端。與此同時,還有16個行業的利潤增速不但沒有改善,甚至還出現了惡化,這與前述9大行業形成了鮮明對比。還是以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例,2015年其利潤增速為13.5%,但是此后兩年由于煤炭價格快速上升,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利潤總額增速分別為 -14.3%、-10.7%。盈利狀況惡化,相應導致該行業的投資增速幾乎滑向了零增長。這些行業的投資走弱,也對整體投資增速下降形成了拖累。

  五、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去產能政策的落實貫徹,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其成績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回暖、外需復蘇的大背景下,本輪供給側改革的時機選擇恰到好處,這使得以減法為主要內容的“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改革獲得了較為寬松的總需求環境。而且,外部需求有望在中短期繼續處于穩定狀態,因此在接下來近中期時間窗口期當中,供給側改革仍將面臨一個總體上較為有利的總需求環境,包括去產能等措施在內的供給側改革,也將可望進一步取得更大成效。

  不過,去產能行業的經營狀況好轉,以外部需求的超預期回暖為背景,而且還在相當程度上是行業之間利益再分配的結果,并以抬高其他行業成本為代價,擠占了其他行業的利潤空間。在此對應關系當中,去產能行業更多集中于上游行業、重工業、國有企業,而其他行業更多集中于下游行業、輕工業、非國有企業。這不但可能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影響,而且一旦外需擴張中斷或出現逆轉,則去產能的可持續性將面臨問題。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利益在上述兩大類企業之間的再分配,不但削弱了整體工業企業的投資增速,也可能不利于提高經濟的潛在產出增速,甚至可能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沖擊。因此,去產能政策確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這仍然無法取代其他根本性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其一,推動去產能的具體方式,需要從行政去產能,更多地向市場化、法制化轉變,探索尋找化解過剩產能的長效機制。“去產能”在短時期內大見成效,行政部門的執行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去產能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牛犁、陳彬,2017)。然而從長遠看,市場化方式去產能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徐忠,2017)。如何在行政去產能的基礎上,以市場化、法制化建立起去產能的長效機制?在這方面,日本的歷史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970年代末,日本通過行政力量進行去產能,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產生了一些矛盾。隨后在1981年至1982年,當時的日本通產省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以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式建立起長效機制以應對產能過剩問題,并為此后一段時間日本經濟的穩定增長提供了動力(渡邊純子,2016)。

  其二,鞏固去產能的成果,需要深入推進體制改革。目前“去產能”政策取得了進展,但是行業間的利益再分配方式難以在中長期具有可持續性,尤其是如果外部需求擴張中斷或出現逆轉,則現有的“去產能”政策框架還可能帶來滯脹風險。從根本上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實質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在產能過剩行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的改革有突破性進展,建立有利于各類企業創新發展、公平競爭發展的體制機制”(黃群慧,2016)。十九大報告也指出,要“深化供給側改革”,同時,“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目前“去產能”政策確實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不能滿足于現狀,而是要利用“去產能”政策取得的成果、及其創造的有利條件,著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向縱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編輯:俞垚伊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4-07 17:18: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郴州市| 福泉市| 东丽区| 盐池县| 金阳县| 壤塘县| 寿阳县| 奇台县| 长沙市| 霞浦县| 张家界市| 彰武县| 深圳市| 仁怀市| 武平县| 藁城市| 余庆县| 石狮市| 临颍县| 忻城县| 宕昌县| 台安县| 同心县| 凌云县| 永吉县| 顺昌县| 察哈| 法库县| 河津市| 丰宁| 阳江市| 东海县| 饶平县| 平谷区| 镇江市| 会同县| 隆昌县| 民勤县| 岳普湖县| 平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