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希弼:對“凝石”風波的看法
我作為一名從事水泥科研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感到這確是一件大事,不能等閑視之。同時也很想了解一下“凝石”究為何物,可惜孫教授等“凝石”的發明創造者,對其科技成果甚為保密,很難得知“凝石”的底細。不過,作為水泥專業的科技人員,憑我的專業知識和通過向有關部門的了解,我還是掌握了“凝石”的一些實質。因此就想把我的看法說出來,與“凝石”創造者以及廣大讀者交流一下,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大家指出并商榷之。
根據我掌握的有關“凝石”的情況,以及憑我的專業知識,可以判斷所謂的“凝石”,不是什么新品種膠凝材料(或稱新品種水泥),它不過就是上世紀60~80年代國內外早已有的堿—礦渣水泥類型的膠凝材料,簡稱“ASC”(該水泥名稱中的“礦渣”,主要是指粒化高爐礦渣,但也可以是其他工業廢渣或其他活性材料,統稱為堿—礦渣水泥)。孫教授所謂的“凝石”,實際上不過是將ASC改了一個名詞而已,不是什么創造發明。上世紀60年代,由前蘇聯經過大量研究,獲得成功。70年代以后曾在前蘇聯和歐洲的波蘭、羅馬尼亞、德國等國家逐漸形成生產力,進行工業性生產,并應用于某些實際工程。1980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七屆國際水泥化學會議上,前蘇聯學者發表文章,對這種材料作了重點介紹。1989年6月在挪威召開的第三屆國際礦渣、粉煤灰和硅灰綜合利用會議上,有近30篇文章報導了這種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情況,認為它具有強度高、抗滲性和耐蝕性均好的特性,并具有成本低和節能等特點。
我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曾進行過ASC研究的單位,先后有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冶金部建筑研究總院、北京市建工局研究所、武漢建研所、南京化工學院、武漢工業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2004年南京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在深入研究ASC的基礎上,召開了“化學激發膠凝材料研討會”,發表了36篇論文,以材料四要素為依據,探討了它的機理和應用,毫無保密地公開其科研成果。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ASC做過大量科研工作,也有實際工程應用的實例,效果大都也是好的。因此,ASC﹙應該也就是孫教授所謂的“凝石”﹚作為一種膠凝材料,是可以生產和使用的。它具有某些優良性能,也有節能和成本低等特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點,例如堿骨料反應問題、干縮性大的問題、水泥本身有易吸濕的問題,對人身和設備有腐蝕的問題以及原材料﹙工業廢渣﹚來源的局限性和成份不穩定的問題等。所以,它只能在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特定工程等特定條件下使用,但它不可能廣泛地長期推廣生產和使用,當然它不可能取代通用水泥,更不可能成為水泥行業的一場革命。這樣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以這種錯誤觀點大肆宣傳報導,將是嚴重的誤導,它將影響水泥工業的正常發展,后果是嚴重的。
孫教授提出的“成巖劑”,實際上應該就是水泥行業中統稱的激發劑,也不是什么新技術新發明,不能將名稱一改就又成了新技術新發明了。為了讓孫教授等“凝石”創造者了解一些水泥專業知識,以下對激發劑作一簡單介紹:水泥行業通常采用激發劑來激發火山灰質活性材料(例如粉煤灰、燒粘土、自燃煤矸石等)或潛在水硬性材料(例如粒化高爐礦渣、鋼渣、粒化電爐磷渣、赤泥、增鈣液態渣等),促使其進行水化,產生強度。激發劑可分為兩類,亦即堿性激發劑(如石灰、水泥熟料、NaOH、Na2CO3、Na2SO4、Na2SiO3等)和硫酸鹽激發劑(如石膏、硬石膏、芒硝、明礬石以及含有SO42-成份的工業廢渣等)。兩類激發劑可單獨使用,也可聯合使用。采用不同品種及其摻量的激發劑和不同的工業廢渣,就可以生產出不同品種的無熟料水泥或少熟料水泥。例如以堿性激發為主的石灰礦渣水泥、石灰燒粘土水泥;以硫酸鹽激發為主,堿性激發為輔的石膏礦渣水泥、硫酸鹽赤泥水泥;以硫酸鹽激發和堿性激發并重的低熱微膨脹水泥;以堿性激發為主、硫酸鹽激發為輔的堿—礦渣水泥(ASC)。這些品種的水泥,除低熱微膨脹水泥為我國首創,并于1979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外,其他品種水泥都是國內外較為普遍研發和生產的品種。當時(上世紀60年代初)在我國通用水泥十分短缺的情況下,這些水泥曾為我國工業和民用建設起到一定作用和貢獻。從性能上看,這些無熟料水泥和少熟料水泥,有些品種具有一些較好的性能,例如后期強度較高、抗滲性強、耐腐蝕性強、水化熱低等;所以孫教授研發的“凝石”具有一些的優良性能,也是不足為奇的。
孫教授所謂的“凝石”應該就是ASC,采用的“成巖劑”應該就是水泥行業通稱為激發劑,從對“成巖劑”進行的成份分析結果可知,不外是含有Ca2+、Na+、SO42-、或SiO32-成份的天然礦物或工業廢棄物。所以“成巖劑”也算不上什么新技術新發明。
孫教授跨行業地搞非本人專業范疇的科研工作,當然是無可非議的,甚至還是應該提倡的。但問題在于不知是孫教授對建材行業專業知識的缺乏,還是有其他原因,在其科研成果中創造了似乎能標新立異的新名詞“凝石”和“成巖劑”,并將其科研成果不切實際地上報有關部門,并借助媒體大肆宣傳報導,從而引發了這場“凝石”風波。在此,將我的看法提出來,望孫教授能多多掌握建材行業知識,多聽取建材行業專業人員的意見,不要再將這類科研成果不實地報導,并通過媒體大肆宣傳,也望有關部門以及媒體能引起注意,不要再興風作浪,并盡快平息這場風波為好。
作者簡介:
成希弼(1927.11-),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55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化工系水泥專業,畢業后長期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曾任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水泥品種室副主任和主任工程師,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科技委委員,中國硅酸鹽學會專家組成員,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環保學會冶金渣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冶金渣開發利用協會理事,四川建材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建材協會鋼渣分會顧問,長江三峽科委特邀專家。
現受聘于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水泥新材所和國家水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三峽工程監理中熱水泥質量。
1993年10月1日開始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業績:
長期從事工業廢渣利用和特種水泥的科研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的科研成果中,“低熱微膨脹水泥”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用于水泥中活性混合材料”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其他如窯灰、磷渣、增鈣液態渣以及砌筑水泥等研究獲國家建材局科技成果三至五等獎;負責制訂“中熱和低熱礦渣水泥”、 “低熱微膨脹水泥”、“砌筑水泥”、“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爐礦渣”、“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電爐磷渣”等國家標準,以及“用于水泥中的回轉窯窯灰”、“磷渣硅酸鹽水泥”等行業標準,均獲國家建材局科技成果三至五等獎。
主要著述:
1. 論文:在“硅酸鹽學報”和“水泥”等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
2. 編著書籍:“特種水泥的生產和應用”1994年建工出版社出版;“水泥的制造和利用”中的第十六章工業廢渣的利用,1994年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工業污染治理技術叢書:“工業廢渣建筑材料”中的第四章,1992年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