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解2005年中國建材機械制造企業20強
首次由中國建材機械工業協會推出建材機械制造企業20強,按照國際慣例通行的做法,以生產建材機械產品的制造企業為主要遴選對象(未包括建材機械貿易及流通領域的法人單位),以企業2004年建材機械制造部分的營業收入(銷售收入)為主要排序指標,將中國建材機械制造企業做了20強的排序。到2005年的6月份中國建材機械制造企業近50家企業主動申報(并提供其年度審計報告),各企業地方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予以推薦確認,經過秘書處審核,符合申報標準的企業一共有33家,最后經過20強評委會的審定,中國建材機械工業協會正式推出了今年的中國建材機械制造20強的企業。
二、2005中國建材機械制造20強整體的分析
2005中國建材機械制造20強比較全面、真實反應當前中國建材機械企業的狀況,就數量而言,20家企業只占上報統計數據的建材機械企業近300家的6%,如果按中國建材機械企業總數來計算,其比例會更低,但是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04年20強企業的建材機械制造部分銷售總收入總額達到89億多元人民幣,約占當年建材機械的70%左右。2004年建材機械行業總資產利潤率為4.32%,建材機械20強總資產利潤率為5.26%,高于建材機械行業平均水平0.94個百分點;2004年建材機械行業銷售利潤率為4.92%,建材機械20強銷售利潤率為5.13%,高于建材機械行業平均水平0.21個百分點。20家從業人員為39539人。2004年建材機械20強中,有7家建材機械銷售額超過5億元,有11家資產總額超過5億元。
1.中國建材機械制造20強行業結構和分布的特點
建材機械制造20強中有15家水泥機械制造企業及其水泥機械配套、配件企業,占到75%;陶瓷機械制造企業3家,占15%;墻體機械制造企業2家,占10%。各專業20強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見表1。
表1 各專業20強企業主要經濟指標 (略)
在中國建材機械20強中,可以看到,建材機械四大專業的水泥機械、玻璃機械、陶瓷機械、墻體機械中,水泥機械在建材機械中仍占居主導力量,而玻璃機械制造業尚無企業人選本屆20強。另外,水泥制品機械、玻纖機械、石材非金屬礦機械等其他建材機械專業無企業報名,也沒有進入20強。
①建材機械20強中水泥機械制造業為主體。具體從專業分類看:水泥機械制造及其配套、配件企業共15家進入20強,其中水泥機械制造專業企業有12家,為水泥機械配套制造業2家,水泥配件制造業1家,占20強企業的75%。這15家水泥機械企業在2004年資產總額為175億元,占20強的90%;銷售收入為74.8億元,占20強的83%。水泥機械銷售收入增長率最大,2004年同比增長80.7%;利潤總額為3.4億元,占20強的72%。但是,雖然20強主體是水泥機械業,但因水泥機械業競爭激烈,15家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4.33%,低于建材機械20強的銷售利潤率5.13%。另外,人均利潤1.85萬元、人均銷售收入38.76萬元、資產周轉率95.35%,也分別低于建材機械20強平均人均利潤2.25萬元、人均銷售收入40.51萬元、資產周轉率99.68%。
②建材機械20強中的陶瓷機械業銷售利潤率最高、盈利能力強。進入建材機械20強中,有3家為陶瓷機械制造企業。其銷售利潤率平均為8.84%,位居首位,高于建材機械20強平均銷售利潤率3.71個百分點;另外,陶瓷機械業的資產利潤率10.23%、資產周轉率112.87、人均利潤4萬元,均高于建材機械20強的資產利潤串5.26%、資產周轉率99.68、人均利潤2.25萬元,也居首位。綜合分析,建材機械,20強中的陶瓷機械業銷售利潤率最高、盈利能力較強。
③建材機械20強的墻體機械制造業人均銷售收入、人均資產最高。建材機械20強中,有2家為墻體機械制造企業,其人均銷售收入為50.73萬元,高于20強人均銷售收入平均水平40.51萬元;其人均資產為72.59萬元,遠高于20強人均資產平均水平48.98萬元。進入20強的墻體機械制造業的資產增長率也最高,為85.6%。
④從研.發投入來看,科研開發投入是反映企業創新程度的重要指標。目前,按照國際慣例企業要保持生存,其研究開發費用必須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3%左右;要保證領先優勢,研究開發費用必須達到銷售收入的6%以上。從這個指標看,2004年建材機械制造20強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是3.7億元,占銷售額的4%;略高于3%的水平,但20強中15家水泥機械業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僅占銷售額的2.6%,低于3%;2家墻體機械業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額的8.8%,3家陶瓷機械業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額的7.5%。
2.建材機械制造20強的所有制結構分析
在中國建材機械制造20強中,國有經濟繼續保持控制地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有,10家,有限公司及股份制企業有7家,私營或民營企業有2家,中外合資企業1家。各經濟類型建材機械制造20強主要經濟指標見表2。
表2 各經濟類型建材機械制造20強主要經濟指標 (略)
①國有經濟在規模上繼續保持控制地位,但效益最差。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0家資產總計152億元,占20強資產總值的78.9%。其建材機械銷售收入56.1億元和利潤總額1.8億元,分別占20強總數的62.7%和38.9%。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效益及效率在幾種類型所有制企業中為最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銷售利潤率2.98%、資產利潤率3.04%、人均利潤1.39萬元都處于20強最低水平,而且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差較大。但從企業研發投入上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重視程度要高于其他類型。
②有限公司及股份制企業占有優勢。進入建材機械20強的7家有限公司及股份制企業利潤總額2億元, 占20強總數的42.84%,位居首位。其人均銷售收入51.58萬元也處于第一位,資產利潤率6.85%、人均利潤2.96萬元、資產周轉率129.50%處于20強的第二位;
③中外合資企業盈利能力最強。有1家中外合資企業進入建材機械20強,中外合資企業的銷售利潤率10.23%、資產利潤率15.96%、人均利潤4.52萬元、資產周轉率156%等指標位居首位;人均銷售收入44.19萬元排在了第二位;但人均資產最低。
④私營或民營企業人均總資產最高。有2家私營或民營企業進入建材機械20強,私營或民營企業的人均總資產為49.92萬元,位居20強首位。銷售利潤率9.19%處于第二位,資產利潤率5.43%、人均利潤2.89萬元、資產周轉率57.95%、人均銷售收入32.34萬元都排在第三位。
三、建材機械制造20強差距
從2005中國建材機械制造20強的,整體分析可以看出,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建材機械制造業已擁有了一定的競爭實力:加工能力的增強;產品質量、技術水平以及大型成套設備制造能力的提高;參與國際市場份額競爭能力的增加等等,都標志著中國建材機械行業與國際建材機械行業的競爭力差距在縮小。但我們也要看到建材機械行業在成長中的不足,從競爭力角度分析,可以看到:
①建材機械20強規模普遍還較小(資產規模最大32億元,最小1.2億元;建材機械銷售收入最高15.5億元,最低2.1億元);
②勞動生產率的差距還很大。反映勞動生產率的兩個重要指標是人均銷售收入和人均利潤額;2004年建材百強人均銷售收入達到35.05萬元、人均利潤為3.23萬元;建材機械制造20強的人均銷售收入達到40.51萬元、人均利潤僅為2.25萬元;
③盈利能力差距也比較明顯;
④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弱是中國建材機械企業與國際建材機械企業相比最大的差距。普遍看,建材機械企業的技術開發投入明顯偏低,從對20強企業的分析來看,20強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費平均為4%,研發費用占銷售費用最高的企業達13.08%,最低的企業為零。
為縮小中國建材機械制造20強與建材行業百強、中國企業500強的差距,真正做大做強,各企業應苦練內功,加快培育自身的國際競爭能力。
①找準差距,增強信心,樹立科學發展觀。
②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制度和管理創新的步伐。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活力,建材機械企業的體制和機制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③以人為本,強化管理。企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企業領導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善于發現、選拔、尊重人才,并創造良好的環境、有效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
④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是要制定正確的企業發展戰略,并要有一定的超前市場預測和技術發展預測能力;二是常提到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利用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提升建材機械制造水平,實現產業升級和產品換代。在研發上做到“研究一代、儲備一代、應用一代”;三是以組建企業技術中心為重點,健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重視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的投入。
⑤有效推進建材機械企業并購、重組與戰略聯合。通過企業之間建立戰略聯盟,取得雙贏。
附:2005年中國建材機械制造20強企業名單
1、中信重型機械公司
2、中天仕名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3、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
4、沈陽礦山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5、廣東科達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6、重慶齒輪箱有限公司
7、河南中材環保有限公司
8、南京高精齒輪股份有限公司
9、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沈陽水泥機械有限公司
10、浙江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安徽省寧國市耐磨材料總廠
12、唐山盾石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13、江蘇鵬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4、福建海源建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15、江蘇海建股份有限公司
16、上海新建機器廠
17、四川礦山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18、西安西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19、常州鍋爐有限公司
20、廣東佛陶集團力泰機械有限公司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xuchong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