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區塊鏈離我們水泥行業多遠
區塊鏈有點熱。上月底《人民日報》刊出文章“三問區塊鏈”,文章稱區塊鏈最近炙手可熱。區塊鏈正站上風口,受到各方高度關注。誰都處在風口,就看誰能飛起來。
有的說,區塊鏈應用有多少已落地?有的說,廣州首個“仲裁鏈”判決書出爐,稱標志著區塊鏈應用在司法領域的真正落地并完成價值檢驗。有的說區塊鏈確實已在游戲產業、保險業、糧油業有破冰之舉。有的說,商業巨鱷萬達進軍區塊鏈領域……。
近日,來自工信部官網一條信息稱,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就籌建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事宜開展專題研究。盡快推動形成完備的區塊鏈標準體系,更好的服務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看來,政府工信部門都已在著手區塊鏈標準體系的落地。
什么是區塊鏈?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沒有中心,數據存儲的每個節點都會同步復制整個賬本,信息透明難以篡改。
區塊鏈有什么用?能解決金融、公益、監管、打假等很多領域的痛點難點,但有不少適用條件。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通俗解釋:“簡單地說,區塊鏈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去中心化,即與傳統中心化的方式不同,這里是沒有中心,或者說人人都是中心;分布式賬本數據庫,意味著記載方式不只是將賬本數據存儲在每個節點,而且每個節點會同步共享復制整個賬本的數據。同時,區塊鏈還具有去中介化、信息透明等特點。何飛認為,區塊鏈確實能解決很多領域的痛點難點,但區塊鏈不是萬能的,也有很多適用條件。比如,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適合多方參與的場景,如果只是單邊或雙邊參與價值就不大。由于需要每個節點都去核對,區塊鏈技術也不適用那些高頻交易的活動。再如,區塊鏈強調的是公開透明,并不適合對數據隱私要求特別高的場景。
嚴控水泥新增產能一直是水泥行業的痛點難點,直到至今還在下大力氣抓。一是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建設項目;二是未按規定開展產能置換導致新增產能的,要嚴肅查處。
水泥項目不論是(以前)審批、核準,還是到現在備案,主管部門始終處在中心,需要主管部門同意(沒有異議)。雖然項目流程中也有不少公示環節,但改變不了主管部門的中心地位。2004年投資體制改革后,水泥項目核準下放到省級后,中心在省主管部門。2009年38號文件要求,在新的(政府)核準目錄出臺前,上述產能過剩行業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需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論證和核準。中心暫時回到了中央部委。2014年41號文件要求,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對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在符合布局規劃和環境承載力要求,以及等量或減量置換原則等基礎上,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請報告,報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在建違規項目處理中心是中央主管部門。
從今年1月1日起施行《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原[2017]337號)重申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項目。確有必要新建的,必須實施減量或等量置換,制定產能置換方案。并就此置換的條件規定了政策界線。由項目建設地省級主管部門負責核實確認產能置換方案的真實性、合規性。工信部負責組織抽查省級主管部門公告的產能置換方案執行情況。中心還是在省級和中央主管部門。
從歷史情況看,在項目核準(審批)過程中,瞞天過海有之,弄虛作假有之(否則不會有那么多“私生子”要清理)。在操作中,報小上大有之,一女多嫁有之。上級主管部門很累,四處派員督查。水泥企業也很累,盯緊同行有什么動作,唯恐“吃虧”,有時還要配合地方主管部門應付上級。
如果說運用區塊鏈,全國水泥熟料產能賬本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每個水泥企業同步共享復制整個賬本的數據,信息公開透明(產能數據本應公開)。在“記賬”時涉及要滿足《水泥行業規范》各種條件要求均通過產能平臺實現數字化,不符(任何一項)條件不予記賬。真正做到了嚴格監督,進賬合格,公正透明,效率高效。誰也不用處心積慮“提防”,左右“鄰舍”之間,上下之間,市場氛圍都十分和諧。
再如水泥污染總量控制、碳排放控制、規范公告、用電實施階梯電價核定、正品溯源等等方面似區塊鏈都有用武之地。地雖有,但要落到這塊地上似要努力去探索實踐。
編輯:祝嫣然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