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億裝配式建筑市場在哪里?
行業龍頭企業基本都是被外行進入給顛覆的。傳統汽車行業是下一個被沖擊的風口,奔馳寶馬奧迪等巨頭現在脖子后面直冒涼氣,特斯拉已經造出了3.5萬美元的高性能電動車,而這些傳統巨頭在應對變化方面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軟銀8.65億美元投資裝配式建筑公司Katerra,另一家旨在通過科技力量制造房屋以便降低建筑商和居民的建房成本的Blokable公司在2017年11月30日完成了A輪融資,募集了600萬美元。
碧桂園、萬科、遠大等行業巨頭終將被外行顛覆,裝配式建筑行業將加速度與黑科技、新理念進行融合,極大地滿足人們的未來高品質個性化居住空間需求。未來的房子,根本不是房子,它是一個終端載體,新的科技和材料改變著房子的設計建造方式,使房子作為載體形成新的融合業態。
1983年的德國質量,如何用10年從“最差”變成“最好”?
德國的產品質量在1923年以前是非常糟糕的,假貨充斥,最嚴重時一度被英國人列為禁售產品。我向Prilhofer先生請教了這個問題,德國的產品質量如何迅速提升的?他沉思了一下,回答我說第一個原因就是競爭帶來的結果,然后就是因為統一實施了更高的質量標準。我接著問他說,很多國家都實施了統一標準,但是并非質量都提升了,為什么呢?他說德國企業是把國家標準作為最低標準的。這句話我們也常說起,真正能夠做到的也就是少部分企業。
目前全世界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質量標準,包括了美國的LEED(綠色建筑先鋒獎),WELL(健康建筑),被公認為最高標準的還是德國標準,由DGNB(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發布的標準,最大的特點就是從關注建筑環境,轉變為關注人。我們去年去訪問了位于斯圖加特的DGNB總部,并確定共同研究體育場館的可持續建筑標準。我們的確需要更高的質量標準,標準低不可能帶來好的產品,嚴格的制度,更準確的說是法律,是世界各國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和有效方法。
而裝配式建筑在歐洲也經歷了65年的漫長歷程,中國計劃用5年時間走完他們的路,非常明顯的優勢就是能夠集中精力辦大事,但愿裝配式建筑能夠把中國建筑的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至少能和房價的提升適度匹配。
山雨欲來——裝配式建筑給行業帶來的顛覆式沖擊
裝配式建筑我們并不陌生,我們國家曾經大力發展過的項目,我上初中時我家的旁邊就是一個建筑構件廠,生產的就是空心大板,后來據說因為非常偶然的原因就停了。就像我們國家的大飛機,曾經和空中客車公司同時起步,也因為各種原因停了,現在重新起步一樣。
制約我們國家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原因非常多,包括技術、標準,產業政策,成本等諸多因素。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就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現在工地上有多少90后的農民工?我說還真沒有去統計過,總體感覺90后的的確不多了。這就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危機,再多的項目,再大的投資,沒有人干了。日本和韓國建筑業的衰落,勞動力缺失是最重要的原因。
裝配式建筑給這個行業帶來了新的契機。從政府到企業,大家都非常關注。然而,真正想轉變的企業并不多。大多數的總成本建筑企業還是在按照原來的軌跡在投標、干活、結算,這就是慣性的力量,當年柯達公司鼎盛時期,他們雖然發明了數碼技術,但是不會主動放棄膠片業務的巨大流量,直到被后來進入者用數碼技術顛覆。無獨有偶,諾基亞發明了智能手機,也是抱著傳統業務不放,被蘋果公司等一批后起之秀顛覆。我們對近百年的企業簡單梳理一下,發現了一個特別悲催的規律——行業龍頭企業基本都是被外行進入給顛覆的。傳統汽車行業是下一個被沖擊的風口,奔馳寶馬奧迪等巨頭現在脖子后面直冒涼氣,特斯拉已經造出了3.5萬美元的高性能電動車,而這些傳統巨頭在應對變化方面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歸根結底還是無法放棄眼前的既得利益,應了那句老話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細思極恐,現在呼風喚雨的建筑業巨頭,10年之后還能剩下幾個?
萬億裝配式建筑市場,誰主沉浮?
2016年全國建筑業產值19.7萬億,按照國家的戰略規劃,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的比例要達到30%,至少每年6萬億,這是一個巨大的蛋糕。難怪這些德國的老朋友總往中國跑了。最近聽說一個民營企業,準備投資500億來砸裝配式建筑市場,上海、北京、安徽等地區在過去的一年里都有非常長足的發展。我們前一階段在住總萬科的裝配式建筑廠房里召開了世界認可日活動,各行業對裝配式建筑越來越關注。各路資本虎視眈眈,合縱連橫,6萬億市場,誰主沉浮?
玩法變了,原來大的建筑承包商的優勢將不復存在,甚至成為巨大的包袱。這句話似乎說得有點早,也有點危言聳聽的感覺。但的的確確是要變化了,可能3年,也可能5年。裝配式建筑產業是制造業范疇,有設備,有生產線,有產業工人,標準化構建,現場組裝,我去年在德國看到的一個6棟塔樓的小區,只有4個人在干活,不再需要項目經理,也不再需要生產經理,合約計價也不一樣了,資源組織方式變了,管理要素變了,流程變了,一切都變了。盡管目前我們在技術標準、制造體系、信息化系統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還沒有準備好,但是這個產業在歐洲是成熟的。
按照這個邏輯推理,貌似建材生產企業更加具有優勢,中國建材集團宋志平董事長去年參加中歐建筑工業化論壇時放話,3年要新建和收購100個裝配式建筑工廠,以中國建材集團10年收購整合1200個建材企業的風格,辦這事完全有可能。剛剛又聽說某地產集團斥資500億要進口150套裝配式建筑生產線,現在很多企業在走輕資產的路子,上次見到董明珠女士,她說她偏要走重資產模式,都輕飄飄的制造業做不起來,這話在理兒。
掐指一算,好像建筑業還是第一大行業啊,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產業鏈從投資、規劃設計、建造、運營服務各環節相互滲透,產業外的進入也是不斷進行,波特五力模型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好好分析一下,6萬億市場,咱能分多少?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