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裝配式建筑能否掙脫政策懷抱?
近日,漳州龍海市月港棚戶區改造工程已進入吊裝階段。作為福建省首個采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保障房項目,其8棟26層安置房上部主體采用PC構件(混凝土預制件),整體預制率約17%。
為該項目供應PC構件的是龍海本土企業福建建超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這家成立于2012年的企業,是福建省第一家PC構件廠商,但在2016年下半年拿下月港安置房項目之前的整整4年中,都未有市場訂單。按照同行的說法,“先驅險變先烈”。
近年來,裝配式建筑被視為建筑業的新“風口”。在官方敘事中,這種新型建筑模式將帶來一場建筑業革命。時常見諸報端的宣傳則是,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省工、省時、節能、減耗。然而,現階段,裝配式建筑業有著很強的由政策催生、靠政策維系的特點。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關鍵節點。
連續四年等不到訂單
建超掌舵人洪建團,來自“福建八大建筑之鄉”之一的龍海,多年來深耕傳統建筑業。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大量倒塌的建筑,讓他開始反思建筑業轉型問題。他遠赴日本、我國臺灣等地震高發地考察。被廣泛使用并且歷經地震考驗的裝配式建筑,進入他的視野。
“裝配式建筑在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綠色建筑轉型方面,優勢顯著。”在其還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情況下,洪建團決定提前入局,花費3000余萬元,與包括臺灣潤泰在內的行業引領者合作,引進包括數百項專利在內的全套技術體系,這也成為日后裝配式建筑國標與省標的重要參考。
2012年,建超長泰生產基地破土動工,這是全國第52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兩年后,福建省第一條現代化PC構件生產線在這里投產。然而,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建超一直處于等訂單狀態。唯一實踐的項目,是2015年封頂的自建的建超實驗樓1號樓。這棟9層裝配式建筑,預制率超過70%,是當時行業最高水準。
“我們一直在等政策出臺。”洪建團說,終于,2016年2月,國家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這份意見提出,用10年時間,使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此后,國務院、國家住建部先后出臺相關指導意見與行動方案。2017年5月,福建省出臺《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提出2020年我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20%以上。
政策風向下,一批傳統建筑施工企業、建材生產企業,站上了新“風口”。繼月港安置房項目后,洪建團又承接了龍海“四館一中心”、月港中心小學、月港幼兒園等3個政府工程。其中,“四館一中心”是福建省首個應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大型復雜公共建筑。龍海企業福建省瀧澄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正參與當地紫云片區棚戶區改造工程。
龍海市城鄉規劃建設局建筑業與工程管理股負責人吳亞杰表示,按照《2017年福建省裝配式建筑工作要點》要求,全省全年應完成不少于300萬平方米的指標,其中漳州的任務為30萬平方米。在龍海落地的5個工程,基本完成了漳州全年目標。此外,在漳州實踐的裝配式建筑項目,還包括位于漳州開發區的職工之家、“招商局·芯云谷”信息技術產業園一期工程。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