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年投資166億元建設1400公里的高鐵
近年來,重慶如火如荼打造國際貿易與物流通道,然而市內高鐵網絡卻相對滯后。去年12月中,重慶市宣布加快高鐵建造規劃,三年投資166億元建設1400公里的高鐵,實現重慶至成都一小時達,至貴陽兩小時內達,至西安、昆明、武漢和長沙四小時達,至廣州六小時內到達,至北京和上海八小時內達的目標。
號稱“米”字型的高鐵網絡,從重慶輻射至東南西北八省市,重慶未來三年將迎來一輪高鐵建設潮。這項發展對打著內陸開放高地旗幟的重慶無疑是好消息,但在一些觀察人士看來,卻也是個“遲到”的喜訊。
近年來,重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如火如荼打造國際貿易與物流通道,然而市內高鐵網絡卻相對滯后。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重慶市鐵路總里程為2231公里,其中高鐵僅占356公里,遠落后于貴州、湖南、成都等周邊省市;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鐵路線,只有成渝(成都—重慶)高鐵一條。
這個情況未來三年有望迎來轉機。去年12月中,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宣布加快早前公布的高鐵建造規劃,從2018年至2020年投資810億元人民幣開工建設1400公里的高鐵,實現重慶至成都一小時達,至貴陽兩小時內達,至西安、昆明、武漢和長沙四小時達,至廣州六小時內到達,至北京和上海八小時內達的目標。
學者:地勢導致成本高 融資難度大
重慶高鐵為何建得慢?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蒲勇健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分析,重慶地勢環境復雜,高鐵建造成本可能是其他地區的好幾倍,這增加了籌集資金的難度。
他進一步指出,籌集資金涉及大量招商引資工作,這項任務在去年7月落馬的原市委書記孫政才掌政四年多期間,怠慢了不少。
重慶官方近來已意識到高鐵建設落后的嚴重性。重慶市委機關報《重慶日報》去年12月中在一篇文章中批評:“(重慶)東向、南向、北向高鐵出口通道均未打通,不能融入全國高鐵網”,“鐵路貨運量、周轉量占比偏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鐵路網絡布局不完善,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
新任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去年7月接任以來,正嘗試扭轉重慶高鐵建設的劣勢。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敬受訪時指出,陳敏爾去年提出要打贏重慶交通建設的“三年會戰”,當中就包括加快高鐵建設的規劃。
重慶市政府不久前更提出“雙加快”要求,除了加快建設速度,也要加快運行速度,試圖推動重慶成為西部乃至中國的重要高鐵樞紐之一。
讓跨省出行更方便
對普通市民而言,八條高鐵路線有望帶來的最大紅利是讓跨省出行更方便,以渝西(重慶至西安)高鐵為例,讓市民能“中午吃火鍋,下午吃羊肉泡饃”,提升生活品質。
同等重要的是,新路線貫穿重慶許多目前未通高鐵的區縣,市民往后有望省去先從區縣到主城,再轉搭高鐵去其他省市的麻煩。
在這之上,“米”字型高鐵網絡還承載更重大的戰略意義。蒲勇建說,重慶自1997年設立為直轄市以來,投入大量資源建造鐵路、公路、機場等,加強了與外部的交通連通性,如今反而是重慶市內和近郊交通仍不夠發達。
他指出,市內鐵路不發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貨物運抵重慶后要分撥到其他地區,效率會顯著較低,從而制約貿易發展的速度,“要解決重慶區內網絡,將各個區縣之間的距離縮短,才能加強外部網絡的效益”。
再進一步擴大格局看,蒲勇健指出,以渝新歐鐵路為主軸的重慶北向貿易通道已日漸成熟,重慶如今正集中火力打通南向通道,但如果中間節點欠缺成熟的高鐵網絡,以致市內通行不方便,就很難完善發揮轉口貿易中心的角色。
他形容:“(中共)十九大后,重慶全力推動經濟發展,推動南向通道,將重慶打造為一帶一路節點,第一顆棋子便是高鐵。”
“米”型高鐵規劃中,南向目的地包括貴陽、昆明和長沙。一名物流業者告訴本報,雖然高鐵主要供客運用途,但也有助于提高南向貨運效率。
他解釋說,南向高鐵尤其是渝貴(重慶—貴陽)高鐵一旦開通后,能為現有舊鐵路分擔顯著部分的客運服務,從而為后者騰出更大的貨運空間,這有望提高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下“南向通道”的貨運效率。
要達致三年內八條高鐵線全面開建的目標,李敬指出,當下最大挑戰是與其他省市的協調:“重慶內部動員資源能力比較強,但其他(省市)的重點任務卻不一定是高鐵,尤其是高鐵較發達的地方。”
蒲勇健則認為,高鐵的建造“沒什么挑戰,畢竟這只是工程問題”,關鍵在于高鐵建成后,物流效益是否能提高,“這就回歸到最初的問題,重慶必須把區內分散物流體系效率提高”,理想中每個區縣以及重要工業園區和經濟發展板塊之間,都應該有高鐵連通。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