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百年華新 開啟新征程【2】:西遷抗日
在“回眸百年華新 開啟新的征程”欄目的首篇文章《水泥搖籃》中,我們介紹了湖北水泥廠(華新水泥前身)籌建的背景與過程,以及在建廠之初因水泥品質優異而名聲漸顯的情況。今天,我們呈現給大家的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西遷抗日》,講述在烽火狼煙的歲月中,華新人如何保存中國水泥工業的火種,支援抗日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土不斷淪陷,華記湖北水泥廠也危在旦夕!在這危急時刻,一個關鍵人物——王濤,挺身而出!
1
王濤(1905-1985),字松波,崇明島人。早年曾留學德國,與庫爾教授合著《水泥水化》而蜚聲國際水泥界。他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一心報國,1932年應邀在啟新廠擔任中國水泥企業第一位華人總技師,解決了一系列水泥技術問題,還研制組織生產了錢塘江大橋所用的抗海水水泥,開了中國特種水泥生產之先河。
“盧溝橋事變”后,天津失陷。王濤不甘做漢奸和亡國奴,1938年憤然辭職,只身來到武漢。水泥在戰爭年代是戰略物資,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的翁文灝要求其好友、水泥工程師王濤將華記湖北水泥廠遷至湘西抗戰重鎮辰溪。
王濤慨然接受。
在日以繼夜、耗時24天拆卸完一條生產線后,因戰事緊急,王濤只得放棄另一條生產線,將已拆卸的設備分裝在幾十條木船,浩浩蕩蕩逆長江而上。為了避免日機轟炸,船上掛上德國旗號騙過日機。
船隊經城陵磯進入洞庭湖,由常德轉入沅江。經過近一年的輾轉,1939年10月,3000多噸的設備經麻陽河全部運抵湖南辰溪。
圖為緊靠麻陽河的梨子灣
1939年12月1日,華記湖北水泥廠在辰溪完成重建并投產。為慶祝拆遷和建廠的勝利,華記湖北水泥廠更名為華中水泥廠。
圖為華中水泥廠
華中水泥廠年產量可25000噸,成為中國西南抗戰的工業后盾。為抗日輸送水泥40萬桶,對后方的國防、交通和工業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圖為正在進行生產的華中水泥廠一角
然而,這段時間的生產、銷售并非一帆風順,既有供不應求,也有倉滿滯銷,更有驚心動魄。從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日軍派大量飛機,對辰溪進行瘋狂轟炸,華中水泥廠連續6次被炸,承受約270枚重磅炸彈的破壞,工廠一片破瓦頹垣,直接經濟損失達法幣二百五十七萬元。但是——
華中水泥廠堅持生產,
寫下了華新人抗戰建設的光輝篇章!
圖為被日機轟炸的廠房
2
王濤堅信,抗日戰爭必將是中華民族勝利,水泥作為戰略物資,把中國水泥做大做強,于國有大利。
左圖為王濤,右圖為其在華中水泥廠的舊居
抗戰時期,許多工廠內遷昆明,因缺少水泥無法建設,昆明工業界人士致函王濤,請他赴滇建設水泥廠。王濤立赴昆明勘查,與多家銀行合資設立昆明水泥公司,并主持設計水泥立窯,冒險從當時淪為敵占區的上海購得丹麥磨機等設備運往昆明,在昆明建廠,于1940年12月建成投產。
昆明水泥廠的建成投產,不但解決了滇緬鐵路、空軍基地、內遷工廠的水泥來源問題,同時也結束了外國水泥輸入云南,獨霸市場的歷史。
王濤還受邀籌建江西泰和水泥廠,接辦貴陽水泥廠等,經年累月往返于鄂、湘、滇、贛、黔五省區,不斷為抗戰做貢獻。
1941年6月,由華中水泥廠資產作股,中國銀行、經濟部投資,以550萬元的總資本將華中水泥廠改組為“華中水泥廠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從此變成了官商合辦。
圖為由華中水泥廠投股建設的云南昆明海口水泥廠
1943年,反法西斯戰爭轉入進攻階段,王濤構想了在抗戰勝利后籌建先進的大型生產線。在他的努力下,1943年5月,在重慶召開了“華中”、“昆明”兩公司股東聯席會議,將“華中”、“昆明”合并,增資改組,成立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國民政府經濟部長翁文灝任董事長,王濤任總經理。
當時,抗日局勢逐漸明朗,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穩步發展中。
圖為用昆明水泥廠水泥建設的抗戰勝利堂
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在望,作為連夢中都在考慮將中國水泥做強的企業家,王濤考慮極為深遠,他不僅僅滿足于保存中國水泥工業的火種,還要將這個火種變成熊熊大火,給中國工業提供光和熱。
對此,王濤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可以說,這個決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水泥工業的發展。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決定,與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獲得“遠東第一”的稱號又有什么聯系?
更多精彩文章
編輯:唐益平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