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裝配式建筑成本凸顯
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正呈現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記者15日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獲悉,2017年1-10月,全國已落實新建裝配式建筑項目約1.27億平方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蘇蘊山表示, 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由于過去產業基礎薄弱,裝配式建筑在成本上的優勢尚未顯現。今后隨著建筑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進步、規模效應的擴大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成本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另外,蘇蘊山也指出,各地區發展裝配式建筑實行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能快則快,不具備條件的地區也不要急于求成。”
新建裝配式建筑規模不斷壯大
裝配式建筑是用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
據了解,以裝配化作業取代手工砌筑作業,能大幅減少施工失誤和人為錯誤,保證施工質量;有效提高產品精度;而且減少了噪聲擾民和建筑垃圾的排放,節約資源能源。
蘇蘊山表示,發展裝配式建筑符合綠色發展的方向,對于建筑品質提升起到關鍵作用。同時,發展裝配式建筑能助推行業轉型升級,帶動產業鏈發展;同時引導農民工轉化為產業工人,對推動人的城鎮化將產生重要作用。
蘇蘊山介紹, 目前各地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筑項目落地,新建裝配式建筑規模不斷壯大。
據統計,2015年全國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為7260萬平方米,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為2.7%。2016年全國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為1.14億平方米,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為4.9%,比2015年同比增長57%。
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出臺了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相關政策文件,整體發展態勢已經形成。
裝配式建筑成本優勢將逐步顯現
裝配式建筑規模的擴大直接帶動了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生產、裝配化裝修、設備制造、運輸物流、及相關配套等全產業鏈的發展。
同時,相對于傳統現澆建筑,裝配式建筑可縮短施工周期25-30%,節水約50%,減低砌筑抹灰砂漿約60%,節約木材約80%,降低施工能耗約20%,減少建筑垃圾70%以上,并顯著降低施工粉塵和噪聲污染。
但是,蘇蘊山指出,裝配式建筑的發展依托的主要是技術的成熟和產業鏈的支撐。由于過去產業化的基礎比較薄弱,裝配式建筑的一些優勢還沒有體現出來。
“比如成本,規模化的制造本來價格上是有優勢的,但是我國的裝配式建筑發展處在小規模的示范階段,部品部件的生產還沒有形成標準化、通用化和社會化,特別是管理環節還與現代化建造方式不匹配。”
蘇蘊山強調,實際上綜合考慮建安成本、財務成本、工期成本等,裝配式建筑相比傳統的建造方式,從成本上來說更節約。
而根據專業機構測算,裝配式建筑規模達到20萬平方米,完全能跟傳統的建造方式成本持平。
“只要把完整的產業鏈做起來,成本優勢就會顯現出來。”蘇蘊山說。
保障裝配式建筑質量安全
另外,為推動裝配式建筑健康平穩發展,我國出臺了《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技術標準》等標準規范。各地也在不斷加大標準規范編制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出臺和在編的裝配式建筑標準規范達200余項,為裝配式建筑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副司長曾憲新表示,保障裝配式建筑的質量安全是裝配式建筑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下一步將進一步落實建設主體責任和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裝配式建筑質量安全的監管機制。
“落實各方主體的質量責任,既要突出建設單位的首要責任,也要強化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主體責任。同時,在裝配式建筑中大力推廣工程總承包方式,充分發揮總承包企業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來實現對裝配式建筑質量安全的有效管控。”曾憲新說。
據悉,下一步,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按照“一體兩翼,兩大支撐”的思路,即以成熟可靠適用的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體系為“一體”,發展EPC工程總承包模式和BIM信息化 技術為“兩翼”,創新體制機制管理和促進產業發展為“支撐”,進一步提升裝配式建筑 品質,平穩健康推動產業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