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要為子孫后代留下高水平的基礎建設設施
“中國國內市場的成長性史無前例,絕不能過于保守。”“此次新冠疫情將是化危為機、開啟中國新的一輪持續回升向好的增長周期的一個重要起點。”而企業想要在未來市場中贏得先機,必須擁有足夠大的能力和足夠高的水平,企業家一定要有大的胸懷、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才能把握住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重大機遇和獲得長遠的發展紅利。
今天上午,由中國水泥網主辦的“2020中國水泥產業峰會暨TOP100頒獎典禮”在杭州盛大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為我們做了《化危為機,奮力開啟經濟發展新篇章》的主題報告,但是,近半小時的報告令很多嘉賓都意猶未盡,當天上午,中國水泥網再次為與會者“加餐”,分享對當前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的深度理解!
在第二次分享中,張立群表示,中國擁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而且這個市場具有巨大的潛能。因此,中國國內市場的成長性史無前例,絕不能過于保守。而此次新冠疫情將是中國化危為機、開啟新的一輪持續回升向好的增長周期的一個重要起點。
以下是張立群講話全文(現場速錄整理):
大家上午好。
我的題目是:我們如何正確的認識中國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和長遠發展前景。
實際上,2010年以來,制約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和企業缺少訂單。所以我們的困難突出表現在產能過剩、開工率比較低、產能利用率比較低。比如我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在2015年后一直維持在76%左右的水平。而從世界的研究數據來看,合理的產能利用率應該在79%-83%這樣一個區間。
我們國家在2003年到2007年之間,產能利用率平均水平是82.5%,所以產能過剩的問題恰恰表明需求不足對供給能力形成制約。而對于這個矛盾的解決,我們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是去產能,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去產能的過程推動了我國工業開始轉向高質量發展,在優勝劣汰中,讓更好的企業留下來,使產業組織結構取得明顯優化。總體看取得了非常重要、非常積極的成果。
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生產能力利用不足,要素資源利用不足的問題值得高度重視。特別是在充分就業方面,如何人盡其才,人盡其用?讓每一個人在實現自己能力的同時實現自己人生夢想,讓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干事能夠掙錢的機會,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還是要在謀劃經濟發展方面做更大的努力。所以這就涉及到我們對中國國內市場需求潛力的一個分析和判斷。
實際上我參加中國水泥網舉辦的行業峰會已經持續很多年。最近這些年,我感受到大家普遍的擔心就是,我們生產能力進一步發揮的空間還有多大?現在是否已經觸及到天花板?這個就涉及到對中國國內市場需求潛力的一個評估。
在我看來,中國擁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而且這個市場具有巨大的潛能。為什么有這樣一個判斷呢?首先我們看到中國的人口現在已經超過14億,美國總人口是3億多人,我們大概是它的三倍以上,而且去年我們的人均GDP突破了1萬美元。人口規模以及人均的購買能力是決定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基本條件。
具體分析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可以以住行需求潛力為例。
關于住行需求,目前有一些誤解。比如根據部分專家學者的分析,現在全國城鎮戶均有1.1套左右的住房,因此他們認為房地產市場已經達到了供求平衡的拐點,所以未來房子不需要大量建設。這將對水泥行業產生負面影響,這個判斷對不對?我認為是不對的。
理由如下:
第一,這個判斷的方法是不科學、不合理的。住房和汽車有一個重要區別,那就是:住房產品是不動產,它在地理位置上是不可移動的,而汽車是可移動的。而被平均的物品前提是要能夠移動。比如說北京的快遞小哥住在五環以外,住房條件艱難,但是他在家鄉小縣城很可能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住房,但是住房不會因為人的移動而跟隨移動到北京。
既然住房是不可移動的,如何能夠把它在全國的范圍內做平均?平均實際上是把一些縣城、一些中小城市的住房平均給北京、上海等住房緊張的大城市。這樣來看,平均法掩蓋了很多的市場供求矛盾。據調查,北京全部的住房加上小產權房也就700多萬套,但是北京的常住居民有2000多萬人,而且在北京市發展但沒有申領暫住證的有800多萬人。
北京有將近3000萬人的常住人口,按家庭戶數計算,北京目前人口結構偏向年輕化,也就是說戶均不到三人,因此家庭戶數超過1000萬戶,1000多萬戶家庭,全部住房700多萬套,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在北京很多年輕人是合租,并不是每戶有一套住房。還有100多萬人住在半地下。另外如北京昌平北四村,村民6000多人,在那兒租房的年輕人9萬多人。所以北京達不到戶均1套住房。這也是北京房價上漲壓力大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多房少,人多地少。
分析城鎮住房需求滿足情況和發展潛力,還必須討論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以及城市戶籍居民的增長前景。
到去年為止,城鎮化率是61.5%,超過了60%。但高收入國家平均城鎮化率都在75%以上,美國是86%左右,日本是92%左右。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的城鎮化仍然前景廣闊,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居住性需求的增長潛力。城市人口還將持續增長,特別是戶籍人口還將持續較快增長。其對城市住房具有迫切需求。因為常住人口主要是來城市掙錢的,對住房的需求不十分迫切。但一旦他轉為戶籍居民,他對住房的需求就會比較強烈。而這些人口未來增長潛力非常大。
如果到205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超過75%,超過目前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則我國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就能夠顯著縮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可以基本解決。
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城鎮戶籍人口就必然持續較快增長,我預計大概要再增加5億人以上。這些人的住房需求潛力巨大。因此,當城市人口仍然在持續增加的時候,按照現在的住房供給來計算住房供求平衡并判斷出現拐點,是不合理的。這個分析表明,我國房地產市場并沒有達到供求平衡的拐點。更何況我們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人民群眾對美好居住需求的持續增長。從這個角度看,更不能判斷房地產市場需求增長明顯減緩,供求平衡出現了拐點。
現在很多老舊小區配套設施都比較差,今后居住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就需要推倒重來,需要一輪又一輪的改造。其實發達國家很多著名城市都是一輪又一輪的建設后才變得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可以傳世。所以不要滿足于過去我們蓋了很多房子,住房體系的總體布局和建造標準,必須與現代城市體系和產業體系發展,與人口布局變化相結合動態調整升級。由此判斷,當前城鎮住房體系,總量不夠,布局不合理,建筑標準和整體功能偏低。遠不能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住房需求。
因此,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還需要指出的是,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價值規模最大的市場。家庭買食品是幾十元幾百元,買家電買手機大概幾千元,買汽車幾萬幾十萬。然而買住房可能就是幾百萬,大城市甚至到上千萬,每個家庭的住房支出都是一筆最大的支出,因此房地產市場的規模巨大。其巨大的需求潛力將帶動最廣泛的產業鏈。
房地產市場大概關聯60多個不同的行業,包括重化工原材料、工程機械、室內裝修、家具、家電等,所以打造美好的居住環境,是需要整個產業鏈全動員才能夠實現的系統工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潛力是非常大的,遠遠沒有到天花板。
此外新型城鎮化是以城市群作為主體,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在中小城市補短板,讓整個交通體系、公共服務,包括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在整個城市群向一體化同城化的方向發展。
比如大北京都市圈,就像東京都市圈、紐約都市圈一樣,將有效的拓展汽車的使用空間。如此以來,目前大城市的汽車牌照搖號就可以取消了。汽車市場需求潛力就會得到積極釋放。
從長遠看,未來中國人的日子要越過越好,這才能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不僅要達到美國的人均收入,還要超過他的人均收入,我們要過得比他更好。如果實現這一點,憑借十幾億的人口規模,未來中國的國內市場需求潛力更是不可估量。
我們絕對不能夠以一種靜態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市場,也不能僅僅從國際比較展望中國市場需求潛力的前景,必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包含的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去展望和評估中國市場的需求潛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使全體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將已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歷史的證明其相對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這一點我認為我們絕對不能夠有任何懷疑。
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為中國人民謀得極大的幸福。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對中國的未來就要有幾個考慮。
首先,我們要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比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現在交通部提出交通強國戰略,就是要面向未來,為我們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可傳承的、發達的、方便的、快捷的交通運輸系統。包括各個城市之間實現直通,有多種交通方式組合,出行方便,物流成本低。要實現這個目標,交通運輸領域還得有大動作、大工程。
在水運、水利兩個方面也有很多重大歷史工程。例如以色列在半干旱地區,采用滴灌、精細灌溉,解決水資源稀缺的難題。我國的大江大河等水利資源,應該整體科學調節,并且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旱澇保收。
當前很多大城市的地下設施建設普遍欠賬很多,以至于一旦涉及埋管就要把道路挖開。我們是否也可以向國外學習,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體系?還有高水平的污水垃圾處理體系等等。在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方面,如果從歷史的眼光看,我們國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求是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文章中說到,我國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包括生態環境方面都有存在短板。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們國家還將進一步發展,直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過程中,我國面向現代化未來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保設施等短板必須補到位,要給子孫后代留下可傳承的財富。
現在中國已經不再是當年勒緊褲帶搞建設的年代了,我們國家既有雄厚的物資技術基礎,強大的生產供給能力,也有較好的人力人才、資金和技術等要素供給保障。我們有能力建設可以經得起歷史檢驗和能夠傳承后世的偉大工程。這些對于現代城市體系,產業體系,區域布局的加快形成具有重大基礎性意義。我們應該把握有利條件,勇擔歷史責任,在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保障體系、生態環保體系方面,規劃和建設一批跨世紀的、可以傳世的大工程。就像毛主席當年講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另外,現代化城市體系建設。也包括高水平,布局合理的房屋體系建設。住房的布局應該與城市的布局結合起來,實現合理化。住房的建設水平向現代化長遠的需求對標,提升建設水平,在這方面我們國家也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而要做好這些事情,房地產、建筑業還有很高的成長性。時不我待,我們應當為現代化的美好未來奠定一個高水平的基礎。
那么,有人會擔心,這樣大的工程建設,錢從哪來了?那就要發行長期建設債——未來的事情要用未來的錢來做。
我認為,如果我們發30年期、50年期的長期建設債是不會有風險的。只要科學地規劃好發展藍圖,據此選好項目,保證高質量、高標準、可以傳世,其長遠效益必然會保障債務的償還能力。
這個過程也將有效擴大內需,帶動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將支持居民收入更快的增長,消費需求也必將持續較快擴大。
正像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兩會期間的講話,中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快速推進的時期,投資需求潛力巨大。未來隨著居民收入的持續較快增長,我們國家也不會缺少消費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來看中國國內市場的需求,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國內市場的成長性史無前例,因此,絕不能過于保守。而企業想要在未來市場中贏得先機,必須擁有足夠大的能力和足夠高的水平——包括產品質量、技術創新能力等。我們企業家一定要有大的胸懷、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才能把握住中國中長期發展的紅利,把握住我們國家長期向好發展的基本態勢為我們帶來的發展機遇。
因此,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一定要堅定信心,今年中國對這次新冠疫情應對的很好,它將是化危為機、開啟中國新的一輪持續回升向好的增長周期的一個重要起點。更長遠展望,大家對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如此才能在謀長遠、謀大局上把握和自己的機遇。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