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蘭溪調整產業結構拆窯忙
根據蘭溪市水泥行業結構調整規劃,要在2007年底前完成38條窯(其中37條機立窯,1條年產10萬噸的回轉窯)的拆除工作,而今年的工作目標是先拆除8條機立窯生產線。目前拆除和準備上報在年底前拆除的機立窯生產線已有十四五條,估計到年底要超過3年計劃拆除總量的50%。
蘭溪市委書記朱福林說:“淘汰機立窯,是水泥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的必然趨勢,晚拆不如早拆。我們搶先調優結構,在下一輪競爭中就有了先發優勢。”
水泥行業是蘭溪市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目前有獨立核算水泥企業17家,主要分布在靈洞鄉、諸葛鎮和香溪鎮,擁有38條機立窯和8條回轉窯,設計年生產能力1000萬噸。今年5月,立馬集團和紅獅集團又各有1條日產5000噸規模的回轉窯相繼投產,使蘭溪水泥年產能力達到1400萬噸。
今年上半年,受宏觀調控、能源漲價和銀根緊縮等要素制約,蘭溪市水泥行業處于全面虧損狀態。據蘭溪市常務副市長鄭余良介紹,去年蘭溪水泥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總額的1/4,利潤占80%。今年前6個月,該市僅水泥行業就減少稅收9400萬元。
去年浙江省水泥產量已經超過億噸,但市場需求量只有8000萬噸左右。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年產規模4500萬噸的安徽海螺水泥利用規模優勢沿長江長驅直下,憑借其能源、運輸、勞動力等低成本構成的價格優勢,與浙江省企業展開了“肉搏戰”,使該省水泥企業雪上加霜。據介紹,水泥價格已從前年最高峰時的每噸380元跌落到現在的205元。
據了解,浙江省全局性的水泥結構調整進行過兩次。從蘭溪來講,第一次是1998年至2000年,曾拆了十七八條年產10萬噸以下的小口徑土窯和機立窯;第二次就是從去年開始,要求到2007年底拆除所有機立窯。
建一條機立窯至少投資1500萬元。這次蘭溪市政府對水泥企業每拆一窯僅補助30萬元,為何企業還是能動得起來?蘭溪市經貿局行管科科長姜永光說,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顯示了威力。
眾所周知,第一次雖然是用行政手段拆窯的,但留下了3×11米窯徑、年產10萬噸以上的機立窯,其技術先進性居全國前列,使蘭溪有了先發優勢;第二次盡管是國家強行淘汰,但在能源緊缺、市場消費逐漸趨向理性、污染治理難以圓滿解決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權衡利弊后還是選擇了拆除。
優勝劣汰法則是無情的。2002年4月,蘭溪紅獅集團首條年產200萬噸回轉窯水泥生產線投產。僅過了兩年,國家就明確規定“新上回轉窯項目,年產規模至少200萬噸以上,否則不予立項”。連低噸位的回轉窯都不允許上,機立窯就更沒有絕處逢生的機會了。
年產60萬噸規模的蘭溪超峰水泥有限公司有4條機立窯生產線,現已拆除了1條,其余準備9月底前全部拆除。他們利用原有車間、倉庫和部分擠壓粉末的基礎設施,改建為紅獅集團配套、年產160萬噸的粉末站。該站從7月份開始試生產,8月份即產生效益。蘭溪超峰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童樹人說,上半年機立窯燒水泥虧了500多萬元。今后搞粉末站,每噸粉末至少有一二十元利潤,一年就有兩三千萬元利潤。
三四年的拆窯目標,為何能在一兩年內解決?業內人士的解釋是:政府適時推動取得了明顯效果。
為了調整水泥產業結構,蘭溪市委、市政府可謂煞費苦心。“政府應該有搶抓機遇的意識”,蘭溪市市長蔣珍明說,蘭溪市的戰略目標是,調優結構,打響品牌,做強水泥產業,通過這次難得的市場機遇,來實現政府用行政手段無法達到的目的。
今年4月初,蘭溪市委、市政府召開了該市水泥行業“拆窯轉產,調優結構”動員大會。6月1日,出臺了《關于加快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政策》,明確規定,首批承諾在年底前拆除的,每座窯給予拆窯補助30萬元;未承諾而主動在今年拆除的,每座窯補助80萬元;2006年前主動拆除的,每座窯補助60萬元。為了推進這項工作,7月1日,蘭溪市又召開企業座談會,在進一步動員的基礎上統一思想認識;隨后,組織精干力量到有關鄉鎮抓落實,使拆窯拆出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xuchong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