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二十載締造傳奇 新起點再創輝煌
1997年10月21日,隨著香港交易所開市鑼聲的響起,羽翼初豐的海螺水泥在香港掛牌上市,開創了中國水泥企業境外上市的先河,開啟了歷史性航程。
2017年8月,海螺水泥榮登世界著名的水泥評議機構ICR發布的世界水泥六強榜單第二位,成為首登該榜的中國水泥企業。
二十年勵精圖治、逐夢前行,海螺水泥順應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在挑戰和機遇中創新突破,實現了從皖南山區工廠到全球領先的特大型水泥企業的華麗轉身,創造了水泥工業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登上了世界水泥行業的高峰,成就了“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的美譽。
這是乘風破浪、突飛猛進的二十年,更是承前啟后、續寫華章的二十年。如今,海螺水泥經營規模、質量、效益均位居國內外同行業前列,匯總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已雙雙突破1100億元,較上市之初分別增長了107倍、22倍,實現了國有資產大幅增值。水泥產能從476萬噸增加到3.13億噸,增長65倍,熟料產能從494萬噸增加到2.44億噸,增長49倍,年實現凈利潤從1.7億元增加到116.8億元,增長68倍,總市值從16億元增加到1343億元,增長84倍。
海螺水泥先后榮獲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福布斯年度亞洲最佳上市公司、中國主板上市公司價值百強,獲得業界最高的穆迪A3、標普A、惠譽A-的國際信用評級。
戰略引領,資本助推,實現快速騰飛
戰略決定成敗。在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期,海螺審時度勢,瞄準國家產業政策,以先人一步的戰略眼光,敏銳洞察市場機遇,謀定戰略規劃,推進產業布局,搶占區位、資源和市場優勢。從實施“T”型戰略、布局華東,到拓展華南、開發西部,再到走出國門、進軍海外,海螺的每一次成功跨越,前瞻性的戰略規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為保障戰略藍圖的順利實施,海螺堅持資本運作與產業布局并舉,每一次融資都抓住了中國水泥工業發展的關鍵機遇,打造了一個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成功結合的典范,累計從資本市場上獲得了近140億元的資金,極大助推了產業的大發展,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
1997年,海螺水泥在香港上市,完成了向現代企業的過渡,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開始構建“T”型發展的格局。海螺抓住國家“上大關小”的產業結構調整機遇,在沿江、沿海市場需求旺盛的地區,并購中小水泥企業,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同時在石灰石資源豐富的長江兩岸的蕪湖、銅陵、安慶、池州等地建設大型熟料生產基地,發揮長江水路運輸的成本優勢,快速拓展了在華東地區的市場覆蓋面。這種“熟料基地+粉磨站”的建廠模式被行業譽為“海螺發展模式”,奠定了海螺事業長青的基礎,為加快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
跨地區擴張速度的加快,迫切需要大量的資金。2002年,海螺水泥成功發行A股,成為中國建材行業首家A+H股水泥上市公司,實現企業與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的成功對接,并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資本運作,配售7220萬股H股,公開增發2億股A股,募集資金120多億元,為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布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二五”以來,面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日益凸顯、產業調控升級的大勢,海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一方面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重啟并購重組戰略,鞏固國內市場;一方面響應國家“走出去”發展號召,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輸出先進技術、裝備和產能,拓展海外發展空間。“十二五”期間,海螺采取全資收購、股權控股、項目托管等多種合作方式,成功并購了數十家經營陷入困境的水泥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管理輸出、制度移植和文化融合,使這些企業重煥生機,推動了我國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和健康發展。
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成功實施,使海螺水泥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出口,到承建國際工程,再到海外投資建廠的大步跨越,并帶動了我國水泥大型裝備出口、設備成套、工程總包等業務的輸出。自2011年6月與印尼工業部簽署投資協議、拉開國際化發展大幕以來,海螺已在印尼、緬甸、老撾、柬埔寨、俄羅斯等國發展水泥項目16個、設立公司15家,累計完成投資79.4億元,實現水泥裝備出口產值約20億美元。所有項目建成投產后,將形成熟料產能3160萬噸,水泥產能3920萬噸。在2017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中,海螺首次躋身中國跨國公司100大榜單。
自上市至今,海螺水泥下屬企業發展到140家,遍及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及5個海外國家,形成熟料產能2.44億噸,水泥產能3.13億噸,余熱發電裝機容量1193兆瓦。全國市場份額從1%增長到12%,提升了11個百分點。海螺”品牌進入中國品牌前100強,“海螺”牌水泥長期、廣泛應用于舉世矚目的標志性工程,產品出口美國、歐洲、非洲、亞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十年間,海螺水泥累計生產熟料16.7億噸,水泥16.9億噸,凈銷量20.8億噸,出口水泥近1億噸,實現利潤1010億元,為支持我國基礎設施、城市建設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
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引領行業升級
在產業變革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水泥產業長期以來一直被視作“兩高一資”產業,以自主創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水泥產業打造成節能環保產業,是海螺人不懈追求的夢想。
海螺瞄準國際先進水平,重視產學研合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自主研發、集成創新,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了新型干法水泥和余熱發電在我國的普及,引領全行業向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循環產業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水泥企業的傳統印象,讓夢想變成了現實,為我國水泥工業技術與裝備的進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在長江之濱的銅陵海螺,日夜奔騰不息的長江,見證了海螺人在水泥工業技術創新上一次次重大突破。在這里,海螺人率先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國產化示范線、第一條日產萬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第一個產能超千萬噸級的熟料生產基地、第一套利用水泥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統……
海螺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與國內設計、裝備制造單位合作,自主成套裝備,開辟了我國水泥行業項目建設低投資、裝備國產化的先河,實現了水泥裝備技術上的跨越,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結束了我國大型水泥裝備重復引進、代代引進的歷史,改變了我國水泥工業投資發展模式,使新型干法水泥噸投資成本由原來的1000多元降低到300多元,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在全國掀起了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熱潮,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比重由上世紀末的不足10%迅速超過了90%,加速推進了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Page]
在新型干法水泥裝備從日產2500噸、到5000 噸、10000 噸再到12000 噸規模的推進中,海螺一直走在前列,一路勇攀高峰,先后建成了5個千萬噸級特大型熟料基地,興建了世界上技術最先進、單產規模最大的4條日產12000噸生產線,實現中國水泥產業在技術、裝備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全面接軌,極大帶動了我國水泥生產現代化、大型化、規模化水平的提高,使我國躋身世界水泥強國之列。
在水泥裝備技術與生產規模實現跨越的同時,海螺將產業鏈上端向水泥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和設備制造延伸,成功開發出節能原料立磨、第四代新型篦冷機等水泥生產線全套的五大節能主機設備;下端則圍繞節能減排和降低水泥工業生產成本,研究開發余熱發電、垃圾處理技術和設備制造,創新脫氮脫硝技術應用,探索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為把水泥工業打造為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開辟了新途徑。
海螺首創的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解決了企業自身60%的用電量,已成為我國水泥工廠的建廠“標配”。海螺水泥先后建成投運余熱發電機組98套,發電能力達1184000千瓦,累計余熱發電量495.4億度。按照火力發電同口徑計算,可節約標煤178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756萬噸。依托海螺水泥生產線建成的14個垃圾處理項目,累計處理生活垃圾136.2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凈化器”。
海螺一直將環保視作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堅守環境就是效益的理念,嚴格對標國家環保法規和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不斷革新粉塵、廢氣減排技術,投入大量資金持續升級環保設施,不遺余力地治源、抑塵、脫氮、控硫、降噪、增綠……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放,確保達到并優于國家標準要求。在海螺人的精心打造下,一幅幅綠水青山、和諧共融的海螺工廠畫卷在神州大地鋪展,成為行業靚麗的風景線。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國家綠色工廠示范企業……一項項殊榮成為海螺生態環保的最好例證。
“十三五”以來,海螺以中國制造2025綱領要求為引領,召開技術創新工作會議,規劃“十三五”時期技術創新工作的目標和主攻方向,完善創新體系建設,推進兩化深度融合,開展生產線技術改造,加快了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海螺對多數老舊生產線實施輥壓機、分解爐、三風機等節能技改,大幅提高了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參加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課題研究,與國內一流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全面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建設了設備輔助巡檢、供銷物流信息管理、水泥包裝棧臺自動裝車、安全生產預警等系統,向著工業4.0時代邁進。
改革機制,精細管理,激發內生動力
二十年來,無論行業如何跌宕起伏、市場如何風云變幻,海螺始終生機勃勃、一路堅挺,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勢頭。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與時俱進推進管理創新,堅持不懈練好內功,構筑了全行業矚目的機制優勢、管理優勢和成本優勢,使企業在市場搏擊中底氣十足、游刃有余。
按照上市公司要求,海螺引進了上市公司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實現管理與國際接軌;依托集團公司改制和海螺水泥下屬企業職工持股試點、定向增發上市,建立了股權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構建利益共同體,使員工充分享受到企業改革發展成果,調動了員工積極性,留住了人才隊伍;通過內控體系建設,實施流程再造,強化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進一步完善了內控的組織架構和制度體系,自我“免疫”功能不斷增強。
在長期的經營管理實踐中,海螺水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運營機制和專業管控模式,并結合發展實際不斷調整優化,嚴格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了企業的平穩健康有序發展。“款到發貨”“五位一體”“管供管用管節約”“抓源頭重過程保結果”“標準定量化考核”成為海螺特色管理模式的鮮明印記。
隨著發展地域的不斷擴大,海螺逐步構建了國內外水泥企業獨一無二的部室、區域、子公司三位一體、相互交叉的扁平管理架構,把專業管理觸角有效延伸到各子公司,不論企業發展到哪里,都能把海螺的管理和技術帶到那里。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十二大區域管理委員會的先后組建,加速了內部資源和外部市場的整合,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尤為關鍵。海螺落實國家供給側改革要求,更加注重內涵式增長,補短板、降成本,全面開展對標管理,從以往單純的生產性指標對標轉向各管理領域的全方位對標,對照先進、查錯糾弊、持續改善、不斷超越,持續提高經濟技術指標和勞動生產率,鞏固了行業領先優勢。
2016年,海螺水泥企業平均噸熟料可比綜合能耗為105.82千克標煤,比水泥單位產品能耗限定值低14.18千克標煤,基地噸可比水泥綜合能耗為87.03千克標煤,比水泥單位產品能耗限定值低10.97千克標煤,粉磨站可比水泥綜合能耗4.06千克標煤,比水泥單位產品能耗限定值低3.94千克標煤,均達到水泥單位產品能耗行業先進水平。噸產品盈利能力大幅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勞動生產率達到11253萬噸/人/年,較1997年增長了近10倍。
2017年9月份,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標普全球評級將海螺水泥的長期企業信用評級從“A-”上調至“A”,體現出對海螺水泥運營質量、市場地位和盈利能力的充分認可。
以人為本,責任為先,構建和諧企業
海螺水泥董事長高登榜指出,卓越的人才隊伍是海螺最寶貴的財富。再宏偉的發展藍圖都需要人來實現。一支有著強烈事業心和使命感,勇于擔當、干事創業的優秀管理團隊,一支業務精湛、嚴謹務實的專家人才隊伍和一大批愛崗敬業、執行力強的基層員工隊伍,是海螺事業經久不衰、不斷向前的根本保障。
二十年的發展實踐中,海螺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的理念,以吸引、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多元化、復合型、國際性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作為目標,建立了富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長效激勵機制、完善的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和引進了大批優秀人才,加快年輕干部培養,實施了“人才專項開發工程”“百名后備干部培養工程”“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等舉措,為推動公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證,成為建材行業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成長性的公司。
二十年的輝煌成就凝聚了全體海螺人的心血與汗水,這其中,既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曲折艱辛,又有“碩果盈枝、玉汝于成”的歡欣喜悅。不變的是,海螺始終秉承為人類創造未來生活空間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初心不改,傳承海螺精神,追逐海螺夢想,一路風雨無阻,用青春和智慧抒寫了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回首發展征程,一批批海螺人循著海螺發展的足跡,本著共同的價值追求,結成命運共同體,遠離家鄉,舍小家顧大家,二十年間轉戰多個省市和國家,長年累月堅守在工程建設和生產運營的一線,推動了公司從安徽一省走向全國、從全國走向世界。
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海螺秉承為人類創造未來生活空間的理念,始終堅持履行企業的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有機統一,自覺將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優異業績為股東創造最大回報,構建了企業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體。
二十年間,海螺水泥累計向國家繳納稅收達636億元。保持長期穩定的現金分紅機制,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保持在15%左右,上市以來累計現金分紅164億元,年平均現金分紅比例達22.2%。
在發展進程中,海螺水泥將企業的戰略規劃與國家扶貧開發戰略有機融合,發展重點向西部和皖北地區傾斜,有效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選派扶貧工作隊,開展利辛縣江老家村和霍邱縣元圩村定點扶貧,累計投入扶貧資金654.6萬元,探索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幫助困難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同時,公司開展捐資助學、扶危濟困、賑災救難等社會公益活動,真情回饋社會。海外項目公司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大力實施本土化戰略,使建設成果更多地惠及當地人民,海外員工本土化率達到70%以上。
近年來,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乏力、環保壓力驟增的多重挑戰,海螺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固守經營效益,加快海外發展,穩妥開辟新產業,在行業平臺期實現了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經營效益邁上新臺階,產業發展呈現新面貌。
2015年,在水泥需求出現24年來首次大幅負增長的情況下,海螺水泥以行業11%的產量實現了全行業31%的利潤。
2016年,海螺水泥實現利潤116.8億元,在全行業繼續保持領先位置。
2017年上半年,海螺水泥產銷量全面增長,實現利潤同比增長近一倍,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十三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建材行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窗口期。圍繞“水泥單一品牌收入全球第一”“2020年實現匯總收入1700億元”目標,海螺將持續推進海外發展和國內并購戰略,持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推進上下游骨料、商混、裝配式建筑、物資供銷貿易整合、水泥裝備制造等產業項目,推動企業資源、要素向產業升級前沿、價值鏈高端積聚;加強科技創新和高精尖人才培養, 以“兩化融合”培育企業競爭新優勢,全面加快多元化轉型發展。
輝煌二十載,榮耀新征程。20歲的海螺水泥正值青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肩負新的歷史使命,海螺人豪情滿懷,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勇攀世界水泥行業的新高峰,必將在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出更加壯麗的篇章。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