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危機中育新機,企業要以四個抓手“開新局”
隨著新冠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和經濟社會秩序逐步恢復,全國“兩會”于5月下旬召開,傳遞出全國人民抗擊疫情、戰勝困難的信心。
廣大企業應按照“兩會”部署,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當前形勢,深化抗疫、化危為機、守正創新,推動企業改革與發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這場百年未遇的疫情,造成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國內市場需求恢復乏力,消費動力不足。社會融資增加并沒有帶來更多的投資和消費,市場期待的報復性消費尚未出現,全面復業復市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二是國際疫情不確定性依舊,外需恢復艱難、國際關系嚴峻。到目前為止,國際疫情形勢仍然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伴隨著全球經濟艱難恢復過程的,是全球市場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甚至還出現污名化中國和甩鍋中國現象。可以肯定,中國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外部經濟環境。
三是我國面臨經濟轉型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雙重挑戰。眼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方式、優化結構、轉換動能的時期,傳統動能還在調整、新動能尚未形成,行業調整存量壓力巨大。而疫情又進一步對經濟增長形成沖擊。經濟轉型和經濟下行正面相遇。
四是市場主體信心不足。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經營發展影響的跟蹤調查分析報告》(第二期)顯示,企業界對2020年上半年經營收入預期同比下降29.4%,其中個體工商戶預期營業收入下降39.3%。市場上彌漫著濃郁的悲觀情緒。
歷史經驗表明,如果對預期管理失控,就會導致企業在困難的時候因為看不清、看不到、看不遠而喪失信心。
我們的廣大企業應該看到,每一場危機也是一次機會。比如前幾年一直想迅速發展的“數字化、互聯網、線下線上融合業務”,在疫情之下很快得到普及。
技術革新在加快,不選擇擁抱變化,不主動進行改革升級,等待和旁觀只會讓我們更加落后和衰退,甚至被無情淘汰。
企業要想按照“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要求,真正發現機會、開創新局,需要以四個方面工作為抓手。
1
-THE FIRST-
以滿足需求為抓手,
構建內外市場新格局
盡快恢復需求和市場體系,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核心內容。
首先要立足擴大內需、推動國內大循環。我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潛力,要以滿足內需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貫徹新發展理念,平衡解決好當前矛盾,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
政策上要發力,完善配套、精簡手續、優化服務、適當補貼,為市場主體保駕護航。
企業要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揮人才優勢,促進供給側提質升級,激活消費潛力。
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協調、平衡、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邊界關系、國內規則與國際標準對接關系、國際技術與國內市場交換關系、擴大進口與鞏固出口互促關系。
積極利用“一帶一路”建設、跨境電商、貿易結構化差異,在國際抗疫合作、產業鏈修復再造、市場恢復、金融合作、數字化及互聯網等優勢技術和產業推廣方面尋找機會。
不斷強化專利規則話語權、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乘勢而上,實現從產品走出去到企業走出去的轉變,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
-THE SECOND-
以投資機遇為抓手,
挖掘“兩新一重”新商機
黨中央、國務院對當前形勢做出了全面分析、出臺了全方位政策、推出了重大項目,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規模型政策資金近6萬億元,以“兩新一重”為重點的投資資金2萬億元。這8萬億元是水源、財源、信心源,能夠帶動數倍級產業發展。
黨中央表示,在此基礎上,財政、金融政策還有空間,會因時因勢毫不猶豫推出新措施。
各級政府將持續推出減稅、降費、減免、緩繳、補貼等“助企紓困”措施。鄉村振興、城市圈建設、區域大戰略、生態經濟等戰略如火如荼推進,我國在資金、產業、項目上還有很大空間。
“兩新一重”投資,不僅包括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包含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背后配套產業規模非常之大。廣大企業應有效利用政策,把握機遇,實現自身市場開拓和可持續增長。
3
-THE THIRD-
以產業創新為抓手,
積蓄“四新經濟”新動能
“四新經濟”,就是和我們現在密切相關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
“四新經濟”已經充分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幫助我們開啟新生活、實現新夢想,成為我國產業發展新抓手、經濟增長新動能。
“四新經濟”主要通過系列創新來實現,科技創新是根本,技術創新是途徑,產品創新是手段,模式創業是加速器。但是,核心還是思維創新。
廣大企業應順勢而為,創新發展,盡快實現“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抓住“數字經濟”和工業互聯網等機遇,實現自身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4
-THE FOURTH-
以完善機制為抓手,
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
越是困難越需要改革創新,用改革創新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國家對改革的決心和支持堅定不移,近期出臺了多部重磅文件:
5月18日,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5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出臺《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工作指引》;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
可以說,這些重要文件出臺時間之密集,政策力度之大,都是比較罕見的,其總體效果和給企業帶來的發展支持空間也是值得期待的。
這些銳意改革的信號和行動,像一股春風,可望喚起大家改革熱情和激情,對我國企業激發活力、抵御風險是一場及時雨。
改革的實質就是不斷優化完善機制,擺正企業效益和經營者、骨干員工利益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實現企業利益和發展成果與員工共享。
改革的核心動力,是大力弘揚以“創新、堅守、責任”為主的企業家精神。疫情上半場是政府主導,并且黨中央已經給下半場工作鋪設了很多有利條件;下半場則需要企業家帶領企業克服困難、振興經濟、建功立業。
總之,困難和挑戰是暫時的,我國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很多發展指標相比發達國家還有空間,這些都意味著機會和增長。企業家要樹立“四個思維”,即底線思維、戰略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以“強信心、平常心、上進心”打好持續戰、硬核戰、勝利戰。“熬過去、活下來”,大家已經做到,也已逐步復原。希望大家準備好行囊再出發,開創更好的新局面。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