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興:如何理解建筑工業化
“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建筑產業現代化”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是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很多人經常將這幾個概念混淆,有必要理清三者的不同內涵和意義。
概念上的差異辨析
建筑工業化。建筑工業化是指按照大工業生產方式改造建筑業,使之逐步從手工業生產轉向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它的基本途徑是建筑標準化、構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科學化,并逐步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建設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質量。
建筑工業化是伴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出現的一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60年代,當時工業革命對紡織、汽車、造船等工業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大工業的崛起,以及城市發展和技術進步,建筑業的發展受到了深刻影響。20 世紀初,歐洲興起新建筑運動,主張建造房屋應該像制造機器一樣,采用標準構件,實行工廠預制、現場機械裝配,從而為建筑業轉向大工業生產方式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一些國家急需解決住房荒,但勞動力嚴重不足,因此推行了建筑工業化并取得了成效。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建筑工業化。195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發展建筑工業的決定》指出:“為了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建筑工業,必須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工廠化、機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對建筑工業的技術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業化的過渡。”經過20多年的實踐,發展了建筑標準化,建立工廠化和機械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在一些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地發展了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建筑體系,并逐步向全面建筑工業化的方向發展。在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統計的1982年新建的住宅建筑中,采用工業化建筑體系的比重北京市高達70% 左右,不少城市在20%以上。
住宅產業化。住宅產業化是指利用科學技術改造傳統住宅產業,實現以工業化的建造體系為基礎,以建造體系和部品體系的標準化、通用化、模數化為依托,以住宅設計、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以節能、環保和資源的循環利用為特色,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提升住宅的質量與品質,最終實現住宅的可持續發展。
住宅產業化的理念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由日本提出,為了迅速制造出質優價廉的房子,日本舉全國之力開發住宅以滿足國民對住房的需要。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已經針對住宅產業化建立了完整的設計、制造、工、認證、監管體系。我國早在1993年,住宅科研設計領域就率先提出了“中國住宅產業化”這一概念,1998年7月,原建設部的住宅產業化辦公室成立,現已更名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工作內容就是統一管理、協調和指導全國有關住宅產業化方面的工作,并提供相應的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199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住宅產業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1999〕72號)文,明確提出:“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住房需求,加快住宅建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
建筑產業現代化。2013年全國政協雙周協商會提出“發展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建議,當年年底全國建設工作會也明確提出“促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要求。建筑產業現代化是產業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建筑產業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核心,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模式,實現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的轉變,并實現社會化大生產,從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質量。
內涵上的差異辨析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和建筑產業現代化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三者的內容和關系如圖1所示。
各自的目標和內涵不一樣。建筑工業化主要強調對建筑業的工業化改造,其目標是實現建筑業由手工操作方式向工業化生產方式的轉變;住宅產業化主要強調對住宅的產業化整合,其目標是實現住宅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建筑產業現代化則內涵更廣,囊括了建筑工業化和住宅產業化。
包含的內容不一樣。住宅產業化包含了住宅建筑主體結構工業化建造方式,同時還包含戶型設計標準化、裝修系統成套化、物業管理社會化等;建筑工業化不僅包含住宅建筑物生產的工業化,還包含公共建筑物及其他建筑物生產的工業化;而建筑產業現代化比住宅產業化針對的對象范圍更加廣泛,包含除了住宅,還有其他工業與民用建筑在內的建筑結構,其具體內容也比建筑工業化更豐富。
我國住宅產業化的提出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主要提建筑工業化,希望按照工業化方式建造住宅。由于種種原因,雖然這一時期建造的房屋工業化(裝配化)率較高,但無論是房屋數量還是質量都難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居住需求。計劃經濟結束以后,住宅市場化改革使實物分房越來越少,商品房逐漸成為住房市場的主體。這一時期,大量獨立的開發商開始出現,他們在為社會源不斷提供差異化住房類型的同時,也促使房地產開發的標準化程度降低,不利于工業化的實施。2000年以后,隨著預拌混凝土等相關技術的成熟,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的施工變得簡單易行,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造幾乎都是現澆方式施工,裝配式結構沒有了市場。但是,隨著城市居住環境改善和對房屋品質要求的提高,現澆方式施工的社會弊端愈發凸顯,施工污染嚴重(建筑垃圾、粉塵、噪聲等),存在住宅質量缺陷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住建部提出要整合住宅產業的相關環節,推進住宅產業的健康發展。只有不遺余力地推進建筑工業化,才能真正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