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水泥產業20年發展盤點
今年6月18日,是重慶直轄成立20周年紀念日,也是重慶市第一條水泥生產線(日產150噸)竣工投產80周年。水泥跟著直轄成長,在禮獻直轄20年之際,同樣值得點贊。
一、直轄20年,三駕馬車發力國民經濟騰飛民生改善
1.2016年國民生產總值是1996年的13.35倍。
2.201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1996年的54.13倍。
3.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1996年的14.57倍。
4.2016年進出口總額是1996年的39.58倍。
5.2016年城鄉收入分別是1996年的5.89倍和7.81倍。
6.2016年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末余額是1996年的26.76倍。
二、直轄20年,政策標準創新引領水泥產業蝶變
1.企業組織結構優化,規模生產擴大
2.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勝劣汰已成常態
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PC窯生產線全面推廣
2)能耗高污染重的水泥產能已全部淘汰
3.產業布局趨于合理,招商引進名企產能占6成
1)水泥熟料生產線、粉磨站、水泥產能分布及占比(見圖1)。
2)6大名企水泥集團生產線、水泥產能占全市比重情況(見圖2)。
4.按國家標準調整品種結構,產品質量穩定提高
貫徹執行GB175-2007《通用硅酸鹽水泥》標準,在普通水泥強度等級中,取消了32.5和32.5R,故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市不同品種,不同強度等級的通用硅酸鹽水泥實物質量提高了一個強度等級。據初步調研統計,1996年重慶市高標號品種的普通水泥(42.5級及以上)約占15%,到2016年已占40%以上。
5.按市場需求調整“散、袋”結構,減少水泥損失百萬噸以上
水泥企業根據市場需求,主動調整出廠水泥“散裝和袋裝”結構。據初步調研統計,1996年重慶市出廠水泥散裝率10%左右,到2016年已占40%以上,全市減少包裝破損泄漏水泥135萬噸左右。
6.按國家標準調整燃煤品質,強化煙塵治理、減輕環境負荷
貫徹執行GB4915-2013《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DB50/418-2012和DB50/418-2016《重慶市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水泥企業主動放棄“低熱值、高灰分、高含硫量”燃煤的使用,改用“高熱值、低灰分、低含硫量”的燃煤,以降低企業SO2的排放濃度。據調研了解,2016年重慶市水泥企業粉塵、SO2、氮氧化物等單位產品排放量分別比1996年減少97.2%、62.5%、75%以上,有力地減輕了環境負荷。
7.調整企業電網購電量,既節約能源資源,又減少了SO2、CO2排放
水泥企業充分發揮裝備大型化、工藝節能化優勢,利用煅燒水泥熟料過程中排放的純低溫余熱廢氣,增設余熱發電系統,既不影響水泥生產,還改善了水泥生產設備運行條件。據調研統計,重慶市2000t/d及以上生產線都安裝有余熱發電系統,水泥企業發電裝機總容量為30.7×104KW,相當于一個大型火電廠。去年,重慶市利用水泥熟料余熱發電161700萬KWh左右,從而減少了用于煅燒水泥熟料的外購電量50%左右。同時,為發電廠減少了61.45萬噸煤炭用量,分別減少了發電廠CO2和SO2排放16萬噸和4.85萬噸。
三、直轄20年,水泥貢獻刻在山水田地間
水泥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原材料。水泥工業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在未來相當的時期內(50~100年),水泥仍將是人類社會難以替代的經濟實用型的大宗建筑材料。僅以重慶宜居工程、暢通工程為例,水泥的地位和作用永存。
1.水泥工業為城鄉安居工程提供了優質綠色水泥(見圖3)。
2.水泥工業為重慶暢通工程提供了優質高強水泥(見圖4)。
四、直轄20年,水泥企業和生態和諧共存,理論和實踐都已驗證
1.2002年,德國正式向世界宣布了該國水泥工業在傳統、重工業中已率先進入了綠色工業行列,率先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德國水泥研究院和國家環保局,從1970~2000年在德國中部和南部,分別選擇了一個有水泥廠和一個沒有水泥廠的區域(基本上是農業和畜牧區),對兩區域內的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人群以及食物鏈等各方面信息進行了30年的檢測監察,2002年對外公布研究成果,這一成果在水泥工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重慶頒布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顆粒物、NOx、SO2排放控制已達到國際上歐盟、德國的先進控制水平(見圖5)。
我國水泥工業排放標準大約每10年修訂一次。30年來,顆粒物排放限值嚴格了10~20倍;20年間,NOx、SO2、氟化物排放限值嚴格了2~4倍,通過加嚴標準,在保證調結構、水泥產量猛增的同時,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國為擴大水泥工業調整結構、淘汰落后、保護環境的成果,鼓勵和支持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走循環經濟之路,鼓勵和支持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生活垃圾、污泥、污染土壤等固體廢物,還特別制訂了GB30485-2013《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物控制標準》,對HCl、HF、重金屬、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限值,與GB4915-2013《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相配套。
3.水泥工業正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功立業。
1)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以資源能源的最低消耗、最高效利用和最多的循環利用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
2)當今的水泥工業是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水泥工業作為現代重化工工業生態系統和經濟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因其水泥生產所耗資源及工藝生產特點,在推進全社會循環經濟發展中具有明顯的鏈接融合作用。
a、水泥工業率先在重化工系統中做到了“小循環”。廢渣、廢料、廢水實現了零排放;采用創新的余熱發電技術,熟料生產對外購電需求明顯降低;采用創新的集成技術,開發新的替代燃料,減少對天然礦物燃料的消耗;千方百計擴大利廢功能,既減輕環境負荷,又降低了水泥生產綜合電耗。
b、在重化工的體量中,水泥工業是“小弟弟”,但在重化工的“產業鏈接循環化”中成了“大哥大”。重化工排出的粒化高爐礦渣、電爐磷渣、錳鐵礦渣、鉻鐵渣、釩鈦渣等;粉煤灰、煤矸石、沸騰爐渣、可燃液態渣、廢料渣;煤渣等;鋼渣、磷石膏、電石渣、硫鐵礦渣、硫鐵尾礦石等工業廢渣都可替代水泥生產和砼中的部分原料、燃料和摻和材(重慶市年均消納1000萬余噸)。水泥工業在重化工系統中為其他企業排廢利用解了“燃眉之急”,實現了鏈接融合的“中循環”。
c、當代水泥工業具有裝備大型化、工業節能化、管理智能化、環境生態化的特點,終將在全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系統的“大循環”中做出可歌可泣的貢獻。
重慶利用PC窯生產線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已走在全國前列。有8條PC窯分別協同處置城市生活污水廠的污泥、垃圾和一般工業危廢,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水泥PC窯正在成為生態環境的“美容師”,水泥工業正在成為循環經濟的抓手和推手。
編輯:祝嫣然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