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水泥終有一戰!生存還是毀滅 請備足彈藥
2015年以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大企業競合關系逐步確立,加之錯峰生產、環保限產對供給的削弱以及固投在需求端的持續發力,國內水泥行業迎來了一段“美好”時光。行業走出2015年的歷史低谷,利潤總額連年創下新高。
據中國水泥網報道,2015-2019年全國水泥行業利潤分別為329.7億元、518億元、877億元、1546億元、1867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58%、55%、94.41%、76.28%、19.60%。
那么,水泥行業當前的市場態勢是否能夠一直維持下去呢?筆者看來,此種可能性微乎其微。當前影響水泥行業的不穩定因素眾多,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水泥將終有一戰,這一戰也有望奠定此后國內水泥行業基本格局。
原因一、水泥的周期特性直指需求萎縮
水泥是一種極具周期特性的大宗商品,受宏觀經濟走勢影響明顯,經濟形勢好,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大,水泥市場需求通常也會水漲船高。
從國外水泥行業發展規律來看,在經濟起步初期,受固定資產投資帶動,水泥需求通常會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但是隨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經濟轉型開啟,水泥需求不可避免步入下行通道。
此理放在我國同樣具有參考意義。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基礎建設大規模推進,水泥需求連年攀升。數據顯示1979年全國水泥產量僅為0.74億噸,但是到2014年全國水泥產量達到24.92億噸,增長了30多倍。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經濟步入轉型期,固投比重下降,水泥市場也將步入下行周期。
原因二:生存是企業的第一需要
“黑暗森林法則”同樣部分適合水泥行業。對于絕大多數企業而言,生存是企業的第一需要,但水泥市場總量已經由以往的增長轉變為停滯甚至略有下跌,且未來存在需求“腰斬”的可能。
與此同時,人力成本、環境成本、資源成本大概率繼續上升,加之產能過剩問題嚴峻,未來水泥企業需要面臨“生存”這一第一要務,資源(市場)的爭奪也將演變成企業之間實力的角逐。
在利益共同點大于矛盾點時,大家可以相安無事,但是當利益共同點越來越少,競爭就難以避免。資本對利潤的追逐是市場經濟永恒的主題,企業對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亦是如此。
原因三、錯峰生產、環保限產差異化對現有市場格局造成沖擊
2015年以來的水泥價格回暖與錯峰生產、環保限產有著重要的關系。特別是早期,錯峰生產常態化之后,在時間、空間上不斷擴大,且“一刀切”現象較為嚴重,導致市場供給受限,旺季水泥供不應求,水泥價格大幅度攀升。
近幾年,政策層面開始避免錯峰生產和環保限產的“一刀切”,對排放達標,環保成績優異的水泥企業采取豁免停產的差異化政策。以河南為例,去年包括中聯、天瑞在內的多家水泥企業由于環保成績突出,不同程度獲得重污染天氣停產豁免權。
雖然當前部分省市行業協會出臺的錯峰計劃依舊或多或少存在“一刀切”情況,但是國家層面的政策方向已經明確,錯峰生產和環保限產的差異化趨勢不可避免。由此,較長時間以來環保問題導致的水泥供給不暢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同時也對當前水泥價格穩定的基礎(供給端)造成沖擊,進而影響市場格局。
原因四、水泥生產線特性導致企業實力的天平發生變化
雖然自上個世紀70年代,新型干法水泥預分解窯技術發明以來水泥生產工藝整體并未出現大的變化,但是由于關聯技術存在迭代更新的情況,且水泥生產線規模越來越大,成本越攤越低,通常情況下,新建水泥生產線較老舊生產線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特別是當下,由于智能化生產線的興起,加之5000t/d以上大型水泥生產線建設技術愈發成熟,在同等管理水平前提下,新建水泥生產線的競爭優勢會更加明顯。以去年底投產的宜春紅獅智能化生產線為例,采用國際先進新型干法工藝,數字技術與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臺設備深度融合,生產線人數編制93人,能耗、環保排放等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行一流水平,其成本控制力,市場競爭力在業內名列前茅。
總體而言,新建生產線會擠壓原有市場空間,但更重要的是,新建生產線為原有的部分落后生產線提供了“鳥槍換大炮”的機會,成為現階段部分水泥企業提高競爭力,增強市場話語權的重要手段。
沒有人(企業)愿意永遠“聽從別人的號令”,特別是在重合度較高的市場,隨著“戰力”的改變,企業需要謀求更強的市場主導權。就如一戰前夕,快速崛起的德國,自身實力與世界霸權歸屬問題上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于是一場爭奪霸權的戰爭最終爆發。
原因五、區域市場不平衡增加市場不穩定性因素
水泥具有極強的區域特征,即便是當前全國面臨產能嚴重過剩局面,具體到各市場區域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局部的價格競爭。例如年初,東北等地市場曾爆發價格戰,其中產能嚴重過剩,企業變著法爭奪市場是重要原因。
近年來,大企業加快了兼并重組和市場布局步伐,市場重疊度增高,區域性的市場競爭不僅僅對當地市場造成沖擊,同樣會對大企業間競合關系的穩定造成不利影響。故而,由于市場重合度提高,局部市場價格戰可能波及相關市場。
另外,區域市場不平衡還會導致局部價格偏高,外來水泥流入問題則可能加深企業間矛盾,危及大企業間的互信。
水泥終有一戰!未雨綢繆方為上策!
綜上而言,國內水泥行業終有一戰,而對于水泥企業而言,未雨綢繆極為必要。
1、 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利用當前利潤高漲,企業資金雄厚的條件,對現有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提升企業競爭力;
2、關停部分競爭力較弱或不具備市場前景的生產線,置換為具備更強競爭力、市場布局更合理的水泥生產線;
3、限制競爭對手,提前做好布局。一方面,適當開啟市場競爭,防止核心市場被競爭對手侵占;另一方面,利用區域市場話語權,適當控制水泥價格,限制相關市場參與者盈利能力,以免養虎為患;
4、延伸產業鏈,增加盈利渠道。水泥終究是半終產品,從拉豪等國際巨頭發展軌跡來看,砂石骨料、混凝土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可以為水泥企業創造更為廣闊的利潤空間,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5、走向海外,開創一片新天地。“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沿線基建熱潮興起,為國內水泥企業創造了條件。增加海外布局,也是水泥企業增強盈利能力的重壓手段,不過海外發展不比國內,不可控因素較多,需要慎重。
中國有句古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水泥行業亦是如此。利益的角逐是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永動機,無論是“競”是“合”,企業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當“合”帶來的利大于“競”,則“合”,相反則“競”。
市場不會一成不變,企業需要生存和發展,內外因素的結合,最終結果:水泥終有一戰!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