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廢處置的“靈魂”是再生——對當前我國固廢處置形勢的分析與建議
再生資源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發展再生資源可以減少對原生資源、自然資源的開發,可以增加戰略儲備,保護生態系統。此外,發展再生資源是我國破解資源瓶頸的有效突破口,自然資源日漸稀缺,而再生資源是少數仍在不斷增長的資源之一。
但是,我國資源利用率與回收率較歐美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如何發掘再生資源、利用再生資源成為當前的重大課題。
“再生”將為我國循環產業帶來巨大效益
在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以廢棄混凝土為例,其來源廣泛,數量也非常驚人。絕大部分廢棄混凝土未經任何處理,有的露天堆放,有的填埋于地勢低洼之處,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將其運送到郊外掩埋,不僅要花費大量的運費,還會造成二次污染。
而在混凝土原材料中,骨料占混凝土總量的75%左右,主要來源于天然原料,但如果將廢棄混凝土破碎后部分代替傳統礦料作為新拌混凝土的骨料,就能極大地節省天然材料,保護生態環境,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據測算,如果將我國每年產生的35億噸建筑垃圾資源全部利用,可節約天然砂石30億噸,節約取材用土和填埋用地80萬畝;可生產免燒墻體和地面材料約1萬億塊標磚。
再生給尾礦行業帶來的效益也是如此。以鐵尾礦為例,由于鐵尾礦化學組成和礦物組成等特點,在經過一定的活化處理后,具有火山灰膠凝活性,可開發為混凝土的摻合料,以此來提高其附加值,進一步降低混凝土成本。因此,將鐵尾礦資源碎成砂、石集料等,進行再生利用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較好方式。
固廢發展的三大難題
就目前而言,我國各種廢棄物在建筑材料中的運用并不普及,再生材料生產企業的數量也比較少,但許多發達國家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比如歐盟國家建筑廢棄物的平均資源化率超過70%,韓國、日本等一些亞洲國家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率也已超過90%。
究其原因:第一,國內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盡管與國外相比,我國固廢處置在工業化生產和應用方面的技術還有一定差距,但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很重要的問題。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固廢資源化根本開展不起來,有再好的技術也無用武之地。
此外,固廢處理和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所有的環節統一管理,協同配合,有效聯動,才能形成一個閉合的固廢處理鏈,真正實現固廢的再生利用。
第二,我國固廢處理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化模式。當前,固廢處理、資源化利用產業鏈斷裂,固廢資源化水平較低,再生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市場需求量低,使其幾乎沒有市場效益。
第三,固廢處置利用的相關標準亟待完善。以建筑垃圾資源化為例,標準的欠缺直接導致各種各樣的違規操作,產生各種不可控的因素和潛在的風險,違規拆除、隨意傾倒、運輸漏灑等各種事件層出不窮,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二次污染不勝枚舉。
協調政府與市場關系加強上下游聯動
所幸的是,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固廢處置:2017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十四個部委頒布了《循環經濟引領行動》,明確提出了“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13%。”強調要推動共伴生礦和尾礦綜合利用。推動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等。
如何利用固廢為社會帶來更大的財富,筆者認為,首先,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既積極扶持,又要搞好監管,管好兩頭,促實中間,抓好源頭申報核準,完善收費制度和標準,出臺強制應用措施,打通再生產產品出路,培育市場條件。企業要認識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困難與復雜性,依靠技術和創新,保證產品質量,用事實說服用戶,用自身產業鏈的延伸發展盈利。
其次,正確認識和固廢與產業鏈上下游的關系,從規劃、設計開始就抓減量和資源化,全過程協同配合,加大宣傳和示范,營造業界重視,全社會支持的局面。
編輯:祝嫣然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