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與管廊建設無縫對接的經典案例解析
南京江北新區根據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在綜合管廊建設中充分考慮雨水收集、調蓄、利用等功能,并且建設一個寬3.5米、高3米一體三艙的雨水艙,在源頭上提高城市蓄水排澇能力。按照設計水平,地下管廊未來可承擔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指標75%的任務。
地下綜合管廊的雨水艙共有大小3個分艙,依次承擔初雨收集、雨水箱涵、雨水調蓄功能。初雨收集艙可將雨水排至人工濕地進行凈化,減少直排河道的污染;雨水箱涵艙可在初雨收集達到峰值后再次收集并注入雨水調蓄艙;雨水調蓄艙則錯峰排水用于噴灑或灌溉。
本項目全長約53公里,投資總額暫定43億元。像浦輝路這樣的儲水管廊近期將開工建設3條。
高標準建設海綿城市、高水平利用地下空間,是江北新區在建設理念上的高度自覺。2015年6月,南京江北新區獲國務院批復設立。當年8月,國辦印發城市地下管廊建設指導意見;當月,江北新區核心區地下空間規劃即面向社會征求意見,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64公里,無論長度還是密度都達到先進水平。整個江北新區則將建設綜合管廊241公里。
江北新區規劃國土環保局負責人介紹,作為一個嶄新的國家級新區,江北新區專門制定了海綿城市規劃,提出打造綠色、灰色、藍色“三大海綿”。其中,綠色海綿是構建全域范圍內江河湖濕地系統的自然海綿,灰色海綿打造包括海綿管廊、雨水調蓄池等在內的人工海綿,藍色海綿則實現對區域內所有海綿體的系統管控。以地下綜合管廊為基礎,規劃面積16.2平方公里的江北新區中心區,拿出了近1平方公里建設名為“青龍綠帶”的連續海綿體,通過雨水濕地、調蓄模塊及預降水位,有效提升區域調蓄能力。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