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綜合效益淺析
在中國,市政公用事業分屬不同的單位建設和管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對供電、給排水、天然氣、通訊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各管線單位往往采用挖路直埋的方法建造管線設施,錯綜復雜的地下管線已呈"蜘蛛網"之勢。
由于缺乏統一管理,造成頻繁開挖,嚴重影響城市美觀和交通安全。部分地下管線因施工不當、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隱患(例如2009-2013年,全國因地下管線事故而產生死傷的事故共27起,死亡人數達117人)。此外,因無法監測,漏水漏氣問題嚴重,每年造成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
地下綜合管廊可以節省城市用地、延長管線使用壽命、改善城市環境、降低管線維護成本,實現統一信息系統和智慧管理,增強城市防災抗災能力。綜合考慮直接效益與外部效益,公共管廊與傳統直埋法相比,有利于實現全社會效益最大化。
(一)對城市交通基本無影響
傳統的管線直埋敷設方式由于缺乏統籌以及管線更新或擴容等原因,需要反復開挖城市道路,對城市交通造成較大影響。以臺北市為例,在2009-2012年3年間,開挖次數最多的道路竟然被開挖達188次之多,對交通造成了很大影響。采用綜合管廊敷設方式,在補充、更新、擴容管線時不必反復開挖城市道路,極大避免"拉鏈路"出現的次數,減少挖掘道路對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影響和干擾,維護了道路的交通安全,保持了路容的完整和美觀。
(二)全生命周期成本較低
雖然一次性投資比傳統直埋敷設方式高很多,但是考慮到可以大大減少道路開挖次數,延長道路使用年限和各類管道的服務年限,節約市政管材更新費用,大幅度減小給水管漏損率等,綜合管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其實低于傳統直埋敷設方式。以中關村西區綜合管廊為例對綜合管廊與傳統管線敷設方式的經濟性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在50年的計算周期內,雖然綜合管廊的直接工程費造價比傳統直埋方式高出將近一倍,但是在考慮了各種外部費用因素條件下,綜合管廊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綜合成本要低于傳統管線敷設方式。
(三)集約利用空間
傳統管道埋設方式對地下空間的占用比較大,而采用綜合管廊敷設市政管線可以提高道路空間利用效率,節約城市空間,釋放出的空間能產生更大效益,而且可以為城市發展預留適當彈性。珠海橫琴新區因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而節約的高壓走廊等占用土地,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80億元人民幣。
(四)增強城市安全
綜合管廊內市政管線的維修、保養和管理比較便利,提高了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安全性和用戶使用的穩定性。設計合理的綜合管廊結構能抵御沖擊荷載作用,保護管廊內的市政管線免受損壞,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和城市防災能力。
(五)美化城市景觀
采用綜合管廊可以減少道路上的桿柱及各種管線的檢查井、室,避免"蜘蛛網"現象,減少對城市天際線的破壞,增加景觀綠化空間,有利于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六)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除了相對于傳統管線埋設方式具有明顯優勢外,在現階段的宏觀經濟形勢下,推行綜合管廊的建設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速正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6年的6.7%。作為傳統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增速均出現下降。為了穩增長,201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為中國下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定下了三大基調。在貨幣政策傳導不利的情況下,就需要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之前欠賬太多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自然而然成為政府財政主要投資的方向,而綜合管廊全面建設計劃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根據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的規劃,未來3年將合計建設地下管廊389公里,管廊部分總投資351億元。以試點城市湖北省十堰市3年示范期地下綜合管廊投資35億元,配套道路橋梁約15億元的數據簡單推算,推廣至全國333個地級市,年均投資額可達5566億元。2015年7月31日,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透露,中國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需要同步建設綜合管廊。目前這類道路每年新建約1.5萬公里,一般主干路和重要次干路需要配建地下綜合管廊,以每公里造價1.2億元估算,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每年投資規模將達到10000億元。此外,還會間接拉動機械設備等關聯產業,并帶動就業。
由此可見,推動綜合管廊建設,不僅可以逐步消除"馬路拉鏈"和"空中蜘蛛網"等問題,也有利于用好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民生之需;更可以帶動有效投資、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