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劉懷平:環保產業應加快數字化環保產品的供給
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飛速發展,在氣、水、固廢和土壤等領域已經形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污染防治產品和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在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下,如何提高海量環境基礎設施的運營能力?如何持續的提高環保產業的供給能力與供給質量?如何推動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昆岳互聯董事長劉懷平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一直以來,我國環保產業的重點在末端治理,長期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制造、輕服務,重投資、輕運營”等問題,環保產業必須提升自己的供給能力和水平了。劉懷平說,加速數字化環保產品的研發與供給,是一條重要的升級之路。
什么是數字化環保產品?
劉懷平從自己20多年從事環保產業的體會中總結認為,數字化環保產品就是將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環保技術深度融合,形成計算機能讀懂、網絡能傳輸、設施能互聯協同的產品。
劉懷平向媒體進一步介紹,產品和服務,是一個實體企業的立命之本、生存之道!昆岳互聯從創業初期就把產品開發和服務增值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但如何順應時代和產業規律,開發滿足客戶需求、超越同行水準的高科技產品,乃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思考。
劉懷平表示,數字化環保產品的供給,需要樹立這樣幾個思維:
一是需求思維:產品開發首先要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需要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準確把握客戶需求,客戶沒有需求的,堅決不予開發。
二是價值思維:需要對產品的功能進行準確定位,并不斷的進行迭代優化,讓產品給客戶帶來節能、安全、高效、可靠和便捷等價值。無法給客戶帶來價值的產品,就是垃圾。
三是技術融合思維:環保一直是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的產業,環保在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中不斷進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環境基礎設施的深度融合,是環保產業突破自身技術天花板的重要路徑。
四是工業互聯網思維:經濟社會已經全面邁入了“互聯網+”時代,嫁接工業互聯網思維,把環保知識代碼化,讓機器和軟件能讀懂;實現人、設備、網絡互聯互通,實現用數據驅動環保技術創新、環境管理創新和生態保護模式創新。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