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機器換人”還是“機器裁人”?
在不少科幻片的描述中,我們都能看到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逐步被機器和人工智能取代,“人機矛盾”往往在影視作品中被放大和夸張,面對逐步喪失的自主權,作品中的主人公總能帶領人類重新取得勝利。
現實生活中的“人機矛盾”并沒有作品中如此激烈,甚至悄無聲息,但面對這一趨勢,被取代的勞動者并無絲毫反抗的能力,有時僅僅是一句口頭通知便徹底了卻了他糊口的崗位,等他反應過來自己的無助,聽到的只有驚嘆機器效率高的贊揚聲。
隨著近年來新一輪科學技術的升級,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正在從互聯網進入諸如水泥等傳統行業,簡單粗暴的“機器裁人”是否將在這些行業出現尚不得而知,但將“機器換人”簡單化、片面化的跡象已經開始在行業內露出苗頭。
“機器換人”是將人從惡劣、危險的工況環境中解放出來。工信部在《建材工業智能制造數字轉型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表示,“在搬運碼垛、投料裝車、拋光施釉、噴漆打磨、高溫窯爐等繁重危險崗位,以及圖像識別、切割分揀、壓力成型、取樣檢測等高精度崗位加快實施‘機器換人’。”顯然,所謂全面實現“機器換人”的說法并不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
全面實現“機器換人”的說法也有違水泥企業這一具有社會屬性的行業定位。不少水泥企業被當地招商引資進入本地時,解決當地就業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倘如將裁減多少人作為智能化的衡量標準,可能出現下崗人數不合理增加的現象。也會有企業為了減人而減人,希望依靠外包解決必要的崗位需求,從而衍生一系列造成管理上的問題。
當然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主體,拋開盈利空談社會責任不是長久之策。從實際來看,機器效率普遍高于人力,在相應的崗位上取代也是合理的。如何安置這些員工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除了將他們調整到其他崗位,結合新技術提高企業工人就業技能使其適應本職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日常新技能培訓和指導體系也是在“機器換人”中扮演重要角色。
衡量水泥智能化水平不能總盯著人數,人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而不是負擔,提升智能化水平是為了將勞動者從不適合的環境中解放出來,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取代。全面“機器換人”即不符合我們的產業實際,也違背了智能化的初衷。
警惕“機器換人”變成“機器裁人”。
中國水泥網定于 2020 年 10 月 28-29 日在洛陽舉辦“2020 中國水泥智能化高峰論壇暨第十二屆國際粉磨峰會”,本屆峰會以“數馭未來 智賦水泥”為主題,邀請來自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工業通訊、機器視覺、自動化設備等領域的先進企業、專家代表,聚焦智能制造的關鍵環節,并就智能制造的技術趨勢、最新應用、合作機遇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會后將參觀洛陽中聯智能化生產示范線。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