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用工環境 補齊水泥高質量發展最后一塊短板
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一趨勢在至今仍在不斷強化。水泥生產作為一個高度流程化的產業,同樣伴隨著相關技術的應用而升級。特別是近年來行業效益的改善也為行業嘗試新技術奠定了基礎。
新理念、新技術以及新行業生態是水泥產業升級的驅動力,花園工廠、綠色礦山、協同處置都是水泥企業向高質量發展而努力的例證。然而,正如人們所熟知的“木桶效益”。除了生產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有效改善產業工人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袋裝水泥發運環節,長期以來由于技術限制,發運工人并未完全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現在的水泥企業早就擺脫了人們印象中‘臟亂差’的刻板影響,甚至可以用花園來形容。”中建材凱盛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坤坦言,“但當走到袋裝發運環節,依然令人堪憂。”
由于長期暴露于高塵的環境中,塵肺病等職業病在裝車工人中時有發生,這無疑是高質量發展上不可忽視的一塊短板,陳坤在接受中國水泥網采訪時流露出擔心。另一方面,包裝以及后續的碼垛、裝車等環節勞動強度大,導致水泥企業在這個環節人員流動大。如何才能將這些工人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逐漸成了陳坤懸在腦海中的問題。
機器代替人工想必是最佳選擇,已在玻璃領域取得技術突破的凱盛機器人開始之初就確定了方向。在對國內外相似設備進行考察后,凱盛機器人很快發現了市場上現有技術的不足。“相對于歐美水泥生產企業,國內企業無論是裝水泥的袋子還是運輸水泥的車輛標準千差萬別,這也是國外產品進入我國后‘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陳坤透露。
在找到現有技術的癥結后,凱盛機器人很快推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隨后在多個水泥企業的應用中發揮作用。由于插袋環節的效率直接影響著裝車機器人的效果,下一步凱盛機器人還將這套裝車系統延申至插袋環節,以便實現更高效率的運行。
目前,凱盛機器人的水泥智能裝車機器人項目已在蚌埠中聯、洛陽中聯、江油國大等企業投運,與寧夏建材合作的袋裝水泥智能裝車系統2.0版已完成裝車。
在交流中,對于社會上擔心機器人的普及是否將讓不少人失業的問題,陳坤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將機器代替人工簡單理解為讓人失業有些偏駁。“將勞動力從繁瑣、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推動他們結合技術的進步而提高勞動素質才是提高智能化的初衷。”
作為中國建材集團唯一的機器人、智能化裝備研發設計中心和工程項目集成管理中心,陳坤介紹凱盛機器人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社會責任也是不能忽視的一環。
據了解,凱盛機器人還計劃將袋裝水泥智能裝車設備系統嵌入工廠生產運營管理系統,實現從設備層到生產層的銜接,融入MES系統,同時與銷售、生產系統互聯互通,促進智能化工廠建設。
中國水泥網定于2020年10月28-29日在洛陽舉辦“2020 中國水泥智能化高峰論壇暨第十二屆國際粉磨峰會”,本屆峰會以“數馭未來 智賦水泥”為主題,邀請來自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工業通訊、機器視覺、自動化設備等領域的先進企業、專家代表,聚焦智能制造的關鍵環節,并就智能制造的技術趨勢、最新應用、合作機遇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會后將參觀洛陽中聯智能化生產示范線。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