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建設國內綜合性最強的地下綜合管廊
外國大片里可以“飆車”的地下管廊,北京也將有。記者從北京市政路橋集團獲悉,其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四標月底將正式開始開挖18米深的管廊坑槽,建設直徑達12米的三層綜合管廊,是目前國內最大斷面的地下綜合管廊。
該項目將除雨、污管道外的八大類十八種地下管線納入其中,并配合先進的運維管理系統,局部還將具有科普參觀展示功能。建成后會成為國內綜合性最強的地下綜合管廊。
管線入住地下“豪宅”
在運河東大街附近,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四標工地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還沒進工地,記者就遠遠望見一棟三層小樓矗立在路邊。走進一看,這棟小樓的每一層都有近四米高,七八個“房間”里面,“居住”著各種顏色的粗細不同的管線,有序地把包括給水、燃氣、電信線電視、電力、再生水以及常規市政再生水、高品質再生水在內的多條市政管線分艙歸位。而在二層正中最大的一個艙位里,竟然還輕松地停放著一輛運營檢修車。
現場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為了指導施工生產,本著樣板先行的要求,根據綜合管廊設計按1:1比例制作的樣板模型。北京市政集團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位于行政辦公區核心區,全長1.6公里。跟模型一樣,將來建成的綜合管廊直徑達12米,共三層結構,其中有近1公里長的管廊段二層空間,局部具備科普展示等功能,為副中心綜合管廊唯一的參觀示范段。
據悉,副中心行政辦公區6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內沿規劃道路將建設綜合管廊,規劃總長度超過20公里。在北京市政集團承建的綜合管廊完成后,還將進行道路施工,屆時,城市副中心的路面上將不再處處是井蓋,也不再反復開挖“裝拉鎖”,極大方便了市政管線的維護和檢修,還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間,節約了城市用地,優美了城市環境。
機器人巡檢智能預警
除了“內存”最大,配備參觀區,副中心綜合管廊也自施工期間就把智慧化管理引入其中。
據現場的北京市政集團副中心工程副指揮趙欣介紹:“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充分運用了BIM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BIM的建筑數字模型,從項目一開始,就把所有的地上拆遷信息、地下的管線的信息,進行模擬,整合現場施工平面布置,通過信息化技術來推進現場實際施工的工籌安排。其次在施工之前,與設計單位合作,利用BIM管理手段進行可視化碰撞模擬實驗,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未來施工時的二次拆改。”
利用此項技術,未來管廊工程完工以后,這些數據還將提供給運營方,幫助運營方通過三維可視化的直觀效果快速檢索相應信息。同時,隨著后期GIS地理信息系統平臺的建立,還可以與智慧城市的管理系統相結合,通過設置一些傳感器,將運營數據通過GIS平臺高效傳遞至城市管控中心,不僅實現應急響應智能化等,還能實現節能控制及智能巡檢,減少綜合管廊運維管理過程中的人工參與,降低綜合管廊運維成本,提高運管效率。
屆時,管廊頂部還將鋪設一溜軌道,供巡檢機器人使用。機器人配設了紅外測溫和攝像頭裝置,能夠不間斷地反復巡檢,采集、分析數據,預判設備不良工況,及時發現隱患,實現對設備運行狀態和運行環境的全時智能監測。
打造“百年管廊”
伴隨著工地上的機械嗡鳴,在工地北側,一座整潔的封閉式鋼筋加工廠正流水般“吐”出加工好的各類鋼筋,下線后,直接輸送到工地各處,加固綜合管廊的“鋼筋骨架”。
“以往,鋼筋加工是零散分布在工地各區域,由工人自行加工完成的。不僅不利于施工環境美化,也有安全隱患。”市政集團第三工程處青年突擊隊隊長史永杰介紹,考慮到管廊工程的高標準,他們投資建設了這座集產業化、自動化、智能化一體的高標準的鋼筋加工廠,希望起到標準化施工管理的示范引領作用。
走進加工廠,記者留意到,廠外材料區罩著藍色的可伸縮式雨棚,能根據原料多少進行調整。封閉的加工棚里,工人在操作板上輸入所需鋼材的各類數據,不一會兒,送進去的直線鋼材就“變身”成各種形狀規格的鋼筋成品。目前,該鋼筋加工廠每天可加工200噸產品,包含十幾種鋼材。封閉式廠房不僅有效降低了噪音影響,現場電氣設施也采用新式全封閉的二級箱,規范了用電管理。
作為城市副中心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管廊的建設將大大提升副中心的環境承載力。趙欣說,雖然該標段是全線最難施工標段,作業場地受限,地質環境復雜,建設標準高,但北京市政集團將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要求,建設壽命能達百年的最強管廊。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