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安徽省發布原材料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 2017-04-12 16:37 留言

關于印發安徽省原材料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皖經信規劃〔2017〕78號

  各市、直管縣經信委:

  現將《安徽省原材料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7年3月22日

  全文如下:

  安徽省原材料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原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為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進原材料工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依據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原材料工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我省原材料工業圍繞工業強省戰略,以壯大產業規模、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積極應對資源能源和大宗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生產運輸成本和資源環境成本持續增加的外部環境變化,全行業總體呈現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節能降耗減排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經濟規模持續擴大。

  2015年,全省原材料工業有規模以上企業17969戶、從業人員70.0萬人,完成工業增加值2772.4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8.2%、全省GDP的12.6%;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8364.4億元、利稅總額3307.7億元、利潤總額1852.7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30.21%、24.21%、21.58%;“十二五”期間,全省原材料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年均分別增長11.4%、14.4%、3.3%。

  (二)產業結構明顯優化。

  產業布局進一步改善,長江沿線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鋼鐵產能、50%以上的熟料產能、全部的銅冶煉產能和80%以上的銅材加工能力。化工園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四大化工基地已經確立。企業集團化、規模化、信息化水平邁上新臺階,集約發展趨勢明顯。通過兼并重組,馬鋼集團粗鋼產能占全省比重過半;海螺水泥省內熟料產能占比超過60%,全省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線熟料產能占比達83%;安慶石化原油加工能力由500萬噸增加到800萬噸。

  (三)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截至2015年底,超過35%的大中型企業成立研發機構,協作創新、成果共享的創新模式加速復制,成立了一批技術創新聯盟、專利聯盟等產學研用團體。復雜深難銅礦安全高效開采關鍵技術、浮法玻璃質量控制與節能關鍵技術、有色冶煉含砷固廢與清潔利用技術、大型水泥粉磨關鍵設備、節能玻璃鍍膜裝備、大功率機車輪、超薄電子銅箔、超薄浮法玻璃、高分子聚合物、納米材料、鐵基高溫超導材料等一批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取得重大突破。

  (四)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關停淘汰落后煉鐵125萬噸、煉鋼212萬噸、銅冶煉1.2萬噸、鉛冶煉(再生鉛)44.3萬噸、水泥(熟料及磨機)2212.1萬噸,超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計劃任務。工藝技術裝備和環保設施改造蔚然成風,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大幅提升,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30%以上,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通過減量置換,在蕪湖、淮北成功落實兩例熟料產能置換建設項目。銅陵海螺利用水泥窯焚燒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示范項目被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列入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試點企業。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步伐加快,涌現出一批專業的資源再生利用企業。

  歷經多年的發展,我省原材料工業進步明顯,水泥、玻璃產業走在國內前列,但整體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一是產能過剩嚴重,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冶金、石化產品缺乏特色優勢,行業效益增幅下滑。二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大,資源使用成本和環保治理成本大幅增加。三是產業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園區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較低,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四是創新能力不足,研發投入低,全行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產品更新換代進展緩慢,傳統材料加工比重仍然偏大。

  二、“十三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期間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國民經濟中高速增長是主基調。“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原材料工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持續加大,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側升級要求供給側產品必須從功能向品質升級,高端鋼材、精品銅材、綠色建材、新型化工材料等產品比重逐步提升;初級原材料產品組件化、標準化程度大幅提高;廢舊金屬、廢舊橡塑材料、建筑垃圾等資源再生利用規模持續擴大;水泥建材工業在消納城市固廢,發展循環經濟中的獨特功能將得到充分發揮;科技進步為建材加工業向建筑業延伸提供有力支撐。產品升級換代、加工制造業向高端邁進,需要性能更優、種類更多、數量巨大的新型材料支撐,新材料產業前景廣闊。

  伴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嚴苛,既往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鋼鐵、有色、水泥等主要原材料工業大宗產品供過于求的形勢短期難有改觀;加上創新能力不足,兩化融合程度不高,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技術人才缺乏,我省原材料工業轉型升級發展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三、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指導意見和《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的總體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綠色發展為方向,以創新驅動、質量精品為抓手,以龍頭帶動、典型示范為引領,以優勢特色、聚焦突破為重點,準確把握產業升級方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補短板、強優勢、增后勁,全面推進我省原材料工業的新突破。

  (二)基本原則。

  堅持調整結構優化發展。科學控制增量,不斷優化存量,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和技術進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有效供給。

  堅持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加強自主創新,強化創新驅動,推進智能工廠建設,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原材料工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堅持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和綠色發展。

  堅持優化布局協調發展。統籌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和物流成本等因素,立足區域市場需求,合理布局大宗產品產能。推進退市進園,規范園區建設。

  堅持國際合作開放發展。堅持“走出去”,在全球范圍開展資源配置和價值鏈整合,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積極“引進來”,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

  (三)主要目標。

  “十三五”期間,傳統原材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左右,主要行業產能利用率不低于80%,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5%以上,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8%以上。徹底淘汰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落后產能,先進產能比重和產能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加大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動傳統原材料工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到2020年,高品質鋼鐵材料、新型輕合金材料、高端通用合成材料、功能玻璃等先進基礎材料的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到“十三五”末,新材料產業規模明顯壯大,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8%以上。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航天航空、新能源、國防科技工業等重點領域需求,突破關鍵技術,發展耐高溫及耐蝕合金、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分離膜材料、先進儲能材料、新型顯示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

  四、發展重點

  (一)鋼鐵。

  適應鋼鐵工業發展新常態,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加強鋼鐵行業與上下游行業的銜接,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1.做精鋼鐵主業。

  完善軌道交通用鋼產品體系。鞏固發展馬鋼客貨車輪產品市場領先地位,大力開發車軸、輪對等高鐵產品,打造火車輪軸系列產品的全球領軍企業。以輪軸及輪對產品為主導,以特鋼裝備優勢為支撐,在輪軸產業鏈上積極尋求戰略合作者,大力研發軌道列車用齒輪、軸承、彈簧、制動盤、車廂板等相關零部件產品,為用戶提供全套產品和服務。

[Page]

  做優板帶產品。以冷板、熱板、涂鍍三大序列為主導,整合現有資源,推進板帶研發、制造、營銷一體化建設,做大做強板帶板塊。通過自主攻關和引進合作,逐步向中高端市場挺進。積極向下游行業延伸,擴大終端客戶,重點開拓汽車板、家電板、酸洗板、硅鋼等產品市場,擴大出口和區域市場。

  做精長材產品。整合型材、線材和棒材現有產線,推進升級改造,努力打造精品長材制造基地。型材以熱軋大H型鋼為主導,重新樹立和拓展H型鋼產品競爭優勢。同步推進中型材改造,做強工、槽、角等型鋼產品,完善品種規格,打造高品質、低成本中型材競爭優勢。

  2.實施重點技術突破。

  結合全省實際,依托省屬重點企業,著力重點技術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低能耗高爐冶煉技術,高效綠色電爐冶煉技術,高效低成本潔凈鋼冶煉技術,超快速冷卻技術、節能高效軋制及后續處理技術。推進全連續自動跟蹤產品表面質量缺陷檢測技術,全流程工藝質量數據集成和質量在線綜合評價技術,產品工藝質量參數采集與存儲、追溯分析技術等產品質量關鍵技術發展。建立工藝裝備智能控制專家系統,智能機器人應用技術,生產制造流程多目標實時優化在線運行技術,鋼鐵產業供應鏈智能優化技術,協作制造企業信息集成技術等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平臺。

  (二)有色金屬。

  優化冶煉產能,降低冶煉成本,完善冶煉產業配套,提高有價元素綜合回收率;增強創新能力,通過產品升級、做精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

  1.延伸有色金屬產業鏈。推進銅產業鏈向電子信息用材、家電用材發展,提高銅材與精煉銅的比重,研發生產異型銅帶、鍍錫銅帶、集成電路用引線框架銅合金帶材、電子電氣用高導純銅板帶材、新型鈹銅合金材、壓延電子銅箔、銅鈀銀合金鍵合引線等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產品。開發600mm以上高純無氧銅壓延銅箔等配套材料。

  以輕質、高強、大規格、耐高溫、耐腐蝕、低成本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鋁、鎂等高強輕合金材料。研發新型高強韌、低淬火敏感性鋁合金預拉伸板;推進鎂產業鏈向汽車、計算機、通信產品及消費類電子產品用材發展,研發生產鎂合金材料的3C產品外殼和內部結構件、汽車應用零配件。

  2.加大關鍵技術研發。整合全省資源,圍繞乘用車用鋁鎂合金等輕合金,新能源汽車用動力電池材料,抗沖擊、耐腐蝕材料等關鍵高端材料性能,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生產工藝和應用技術的創新能力。推進數字化礦山開采技術與裝備、低品位多金屬及難選礦資源高效選礦技術等技術發展。提高低成本短流程煉銅清潔冶煉技術、廢鋰電池以及金屬回收及再生利用技術水平。建立有色金屬大流程生產制造工業大數據與智能控制技術平臺。支持銅陵有色申請國家級技術平臺建設。

  (三)石油化工。

  結合資源稟賦和自身優勢,加快基地和園區建設。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打造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工產業體系。

  1.優化產業布局。建設一批定位明確、特色鮮明、產業集中度高和安全環保水平好的化工園區。依托兩淮煤炭、滁州鹽礦及淮河、長江兩大水系資源條件,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加快建設安慶石油化工基地、淮南煤化工基地、定遠鹽化工基地,淮北臨渙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等4大新型化工產業基地。著力打造蚌埠精細化工集聚區、銅陵化工集聚區、阜陽化工集聚區、池州香隅化工園區(東至經開區)、馬鞍山安徽省精細化工基地等5個特色化工園區。加快推進城市化工企業“退城進園”,促進化工企業將向園區集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安全環保一體化風險管理,實現化工園區規范發展。

  2.發展壯大五大化工產業。

  石油化工產業。加快實施安慶石化千萬噸煉油工程,使其煉油能力由800萬噸/年,提升至1000萬噸/年,積極爭取芳烴項目早日立項,力爭在“十三五”末,將安慶石化建設成為裝置結構合理,產品結構理想,丙烯、芳烴化工并舉的大型石油化工綜合企業。加快建設中安華誼醚前液化氣深加工項目,合理構建下游產品鏈,提高原料轉化效率,積極發展高端產品。

  煤化工產業。立足煤炭資源本地化,突破煤炭氣化技術瓶頸,穩步推進中安聯合煤化公司等煤制甲醇及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氣等現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設;積極開發煤焦油及其下游合成材料產品;重點氮肥企業,立足現有產能,發展高效緩釋復合肥料,延伸發展聯醇、雙氧水及下游化工產品。

  鹽化工產業。加快推進安徽華塑股份有限公司煤化鹽化一體化二期工程建設。通過巖鹽、煤炭和石灰石等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及清潔轉化,以鹽化工為基礎,發展氯堿深加工產業鏈、乙炔深加工產業鏈、氫深加工及精細化工產業鏈、硅氯氟產業鏈。積極推廣金屬陽極法燒堿的擴張陽極、改性隔膜、膜極距等節能改造技術,環保節能干法乙炔技術,氧陰極低槽電壓離子膜法電解制燒堿技術和無汞觸媒技術。

  生物化工產業。依托中糧生物化學(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和豐原集團國家發酵工程研究技術中心,以先進的生物發酵和分離提取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著力打造和延伸生物化工產業鏈。大力發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腐植酸肥料、非糧法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劑、高性能水處理劑、殺菌劑、生物填料等生物技術產品。

  精細化工產業。以綠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專用化和高附加值化為目標,以發展催化技術、過程強化技術、精細加工技術等為突破口,重點發展高性能、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的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橡塑助劑、涂料、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劑、電子化學品等特色精細化工產品,努力提高精細化工率和我省精細化工整體實力。

  (四)建材。

  以節能、環保、低碳、安全、可循環和長壽命為標志,以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業融合為方向,加強產業和企業改組改造,優化產業結構,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1.加快轉型升級。

  水泥。大力發展高強、高性能水泥及其制品,開發新型干法水泥工藝新技術、新型低碳水泥生產技術、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水泥窯協同處置成套技術與裝備、開發海洋、核電、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設用特種水泥。支持水泥熟料企業整合下游粉磨站、混凝土攪拌站、墻材企業,鼓勵產業鏈延伸。

  平板玻璃。開發和提升平板玻璃節能窯爐新技術,力爭新型節能浮法玻璃窯爐、熔制過程能源高效利用與燃燒新技術開發取得重要突破。開發太陽能光熱發電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輻射鍍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種功能玻璃先進生產技術和成套裝備。

  墻體材料。推進墻體材料綠色化,發展輕質、高強、耐久、自保溫、部品化產品;開發和推廣節能且孔洞率大于45%的燒結砌塊產業化技術和自保溫砌塊等燒結類產品;發展加氣混凝土砌塊、防水防腐保溫復合一體化裝配式建筑內墻和外墻板材等非燒結類產品,以及巖棉等不燃型保溫隔熱材料及制品,防燃型屋面保溫材料等本質安全、節能、綠色的保溫材料。

  非金屬礦制品。以非金屬礦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大凹凸棒粘土、膨潤土、高嶺土、碳酸鈣等礦物在選礦提純、超細加工、表面改性等方面技術攻關和引進力度,大力發展基于非金屬礦物,用于節能防火、填充涂敷、環保治理等工程的材料及制品。

  化學建材。開發長壽命、低滲漏、免維護的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管材、管件及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密封膠、熱反射涂料和熱反射膜。發展水性、粉末和高固體份等低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綠色涂料、密封材料、建筑膠黏劑等產品。

  2.促進融合發展。

  適應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需要,引導和支持優勢建材企業進入建筑產業,形成產品生產、集成加工(生產各類復合建筑部品)、配送運輸、安裝施工服務等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制造業與建筑業的融合發展。引導鋼鐵加工企業發展優質鋼結構建筑產品;支持優勢水泥企業將業務范圍進一步拓展至建筑骨料、預拌混凝土、水泥制品、房屋建筑配件等相關領域。推進疊合樓板、內外墻板、樓梯陽臺、廚衛裝飾等工廠化生產,引導構配件產業系列化開發、規模化生產、配套化供應。

  (五)新材料。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方向及材料應用,圍繞材料研發、生產和制品化,優先壯大無機非金屬材料,提升發展高性能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

  高性能金屬新材料。圍繞高強、耐疲勞等方向,大力發展高速輪軸用鋼、高壓管道(閥門)鋼等高性能鋼材及鑄鍛件、工具鋼;開展金屬高純化、多元合金化、微合金等技術攻關,發展高純銅材、高純鋁靶材、鎂鋁合金、鎳基合金、鈦基合金、銅合金粉及稀土應用耐腐、耐磨等新材料;提升軋制壓延等加工技術,發展高精度電子銅帶、超薄電子銅箔、高效換熱銅管、特種線(纜桿)和特種專用型鋼,形成軌道交通、物流輸送、裝備和信息產業等工程用材發展格局。

[Page]

  化工新材料。圍繞耐溫、耐老化、高強等方向,重點開發結構塑料、特種橡膠、新型高性能纖維等高分子材料;加強高分子單體合成及改性、綠色環保助劑、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技術攻關,發展專用涂料、橡塑部件、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工程紡織品等,完善功能膜材料、ITO靶材、光刻膠等產品產業化配套能力建設,形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制品生產、專用化學品及助劑產業發展格局。

  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圍繞做大做強硅基新材料,以滿足建筑節能、平板顯示和太陽能利用等領域需求為目標,重點發展平板顯示玻璃用高純硅粉、超薄基板玻璃、高鋁硅玻璃及Low-E節能、光伏電池等鍍膜玻璃、單晶硅等;開發高強高模碳纖維、高性能玻璃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等無機纖維及制品;加快空心玻璃微珠、激光晶體、高純超細氧化鋁、氧化鋯粉體等及新型耐火材料規模化、產業化應用;提升凹凸棒粘土、膨潤土、脈石英等非金屬礦制品化水平,形成硅基新材料、人工晶體、無機纖維及制品、功能無機粉體發展格局。

  先進復合材料。圍繞復合材料制品化,加快發展軌道機車、汽車用熱塑(固)性復合材料制品、風機葉片、碳纖維增強樹脂支線飛機機身等制品;發展高性能鋁基/鎂基/鈦基復合材料,開展復合材料產業化應用攻關,重點突破鋁基陶瓷復合材料產業化及在汽車及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領域應用;鞏固提升鈦合金爆炸焊接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核電、石化等領域應用,形成國防、航空、石化、裝備等行業用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鋁基陶瓷復合材料、雙相/多相金屬復合材料發展格局。

  堅持“龍頭帶動、板塊布局”,實行園區化、規模化、鏈條化和集約化發展,重點培育馬鞍山鐵基新材料基地、銅陵銅基新材料基地、蚌埠鳳陽硅基新材料基地、安慶化工新材料基地以及合肥、蕪湖、宣城、淮北新材料產業集聚區,打造全國知名的硅基、銅基等新材料產業基地。

  五、主要任務

  (一)嚴控產能擴張,化解過剩產能。

  嚴格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加強行業準入管理,禁止鋼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行業以任何形式新增產能項目。2017年底前,暫停實際控制人不同的企業間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置換。停止生產32.5等級復合硅酸鹽水泥,重點生產42.5及以上等級產品。控制化肥、氯堿、農藥(原藥)新增產能項目,以及其他高能耗、高污染項目。

  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政府推動,綜合應用市場、經濟和法制手段,加快淘汰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安全隱患大、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鼓勵企業通過主動壓減、兼并重組、轉型轉產、搬遷改造等方式退出部分產能,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化解過剩產能。

  (二)推進節能減排,實現綠色發展。

  擴大資源再生利用規模。加快建立廢舊銅、鋁、鈦、鉛等金屬循環利用體系,規范回收、拆解,建設一批規模化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加快再生原材料加工配送體系建設,建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支持界首市城市礦產項目升級改造,支持銅陵再生資源拆解園建設。

  充分發揮建材工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獨特作用。支持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工業廢棄物。全面實施建材工業窯爐余熱發電工程。推進工業副產石膏、脫硫石膏、電石渣、碎石粉、建筑垃圾等在水泥生產和墻體材料中的應用,擴大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利用范圍。推進非金屬礦尾礦的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推廣綠色建材。建立綠色建材標準和評價標識制度,開展綠色建材推廣應用。選擇典型工程項目開展鋼結構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等建筑應用綠色建材試點示范。

  (三)推動技術創新,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

  整合利用現有創新資源,依托重點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及產業聯盟,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產業化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統籌銜接,夯實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縮短新材料研發應用周期。積極參與國家新材料數據庫建設,建設新材料供需合作信息平臺,鼓勵生產企業、研發機構與應用單位銜接。支持省內科研機構承接國家材料基因組計劃任務。積極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新材料重大創新平臺,加快研發和檢測分析機構建設。

  (四)推進兩化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

  鼓勵企業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中集成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智能化水平。支持企業在環境惡劣、危險、操作一致性要求高的測溫取樣、產品搬運、噴印貼標等崗位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

  普及應用冶煉加工的基礎自動化和先進過程控制自動化,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裝備,減少人為因素對質量控制的影響,提高鋼鐵、有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鼓勵化工園區和企業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石化企業感知、預測、協同、分析、控制和優化能力。鼓勵建設智慧化工園區,建立安全、環保、應急救援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

  推廣水泥窯磨自動控制技術、窯系統溫度多變量控制技術和窯磨系統模糊邏輯自動控制技術,采用仿真控制技術,不斷提高窯磨自動控制水平。優化平板玻璃生產線智能化控制水平,提高玻璃加工制品一次性優良品率。

  (五)加快“走出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落實國家“一路一帶”戰略,堅持產業、產能、產品、技術立體對外合作,加快推進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境外產能轉移。重點支持海螺、馬鋼、銅陵有色、中鼎等龍頭企業深化國際產能和技術合作,建設一批境外生產加工基地,帶動相關配套企業集群式“走出去”。推動馬鋼等企業以成套設備出口、投資、并購、承包工程等方式,在中亞、非洲等投資建設煉鐵、煉鋼、鋼材深加工生產基地。鼓勵銅陵有色等有實力企業建立與資源所在地利益共享的對外資源開發機制,建立穩定可靠的資源供應基地。推動海螺水泥、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蚌埠玻璃院等企業以投資方式為主,結合設計、工程建設、設備供應等多種方式,建設水泥、平板玻璃、新型建材等生產線。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指導有力的組織領導體制和職責分明、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督促指導規劃實施。加強與發改、科技、財稅、住建、金融等部門協調配合,統籌部門政策資源,保障規劃的組織實施。各級政府要努力為原材料工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強化工作措施,加強調度,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二)強化政策扶持。加快構建促進原材料工業創新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體系,綜合運用產業基金、風險補償等財政金融政策,支持新材料首批次示范應用和重點項目建設。多渠道促進銀企交流合作,增進銀企雙方互信。支持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掛牌、上市、發債。完善鼓勵創新、引導投資和消費的稅收支持政策。根據國家投資導向,積極幫助企業申報國家項目政策支持。

  (三)推動創業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引導企業按照“生產一代、試制一代、預研一代”的原則,加速產品更新換代。繼續實施省級行業技術中心的創建工作,共同開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推動跨學科技術研究和應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行業推廣應用。積極創新商業模式,順應“互聯網+”大趨勢,鼓勵原材料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網絡精準營銷等。鼓勵石化企業在價值鏈的下游開展創新,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

  (四)加強人才培養。加強政策引導,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培養引進高水平研究研發人才、高技能生產人才、工業設計專門人才、高層次管理人才等應用型人才,加強行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培養和引進。完善科技人才流動機制,推進知識產權資本化,充分調動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支持和鼓勵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和知識更新,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五)發揮中介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規劃咨詢機構等中介組織的作用,增強其服務功能,為企業提供多渠道、多功能、多層次和全方位的咨詢與服務。加強行業自律,積極引導企業主動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編輯:俞美玲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1年度湖南省綠色工廠名單公布 海螺、華新、臺泥、紅獅、中材上榜!
2025-04-05 08:26: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四会市| 右玉县| 棋牌| 长沙县| 郑州市| 兴宁市| 镇远县| 巴林左旗| 荥经县| 敦煌市| 原平市| 宜兴市| 普陀区| 长兴县| 永修县| 五寨县| 探索| 河西区| 辛集市| 遵义市| 萨嘎县| 得荣县| 平远县| 公主岭市| 天台县| 普陀区| 长武县| 汉源县| 肇州县| 江川县| 襄城县| 霍林郭勒市| 河南省| 交口县| 县级市| 洛浦县| 东莞市| 宿松县| 元谋县| 都昌县|